一
先说总结,《寄生虫》是一部合格但平庸的类型片,尤其是顶着金棕榈的名头,个人评分7.0/10.0.
去年是枝裕和凭借《小偷家族》拿金棕榈的时候,我就有点愤慨影片中的“丧”气,要知道是枝的镜头是相当治愈系的,《海街日记》那么一部关于边缘社会人群的作品硬是被他拍得唯美十足,可到了《小偷家族》,就剩下所谓的情绪了。
看到是枝裕和的野心了:他渴望的世界里血缘不再重要,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父母,貌似口水粘起来的家却曾牢固异常(想起了团长里面的迷龙家)。可这一切在现实世界的秩序下却不堪一击,只剩下个性倔强的女主,互存温馨的“父子”,还有呆呆看着围墙外的小女孩。是枝只停留在文人对世界的不满和控诉,却未曾更进一步。
但结合今年《寄生虫》拿金棕榈,这就可以解释了,一切都是迎合电影节评委会的口味。尽可能详细地展示底层人群的生活,刻画人物形象,整部影片都充斥着“丧”气,却不去深入思考导致贫富差距的原因。说的不好听点,就是靠大声嚎啕卖惨来社会获奖。
我觉得明年中国可以再拍一部药神去参赛,估计也能拿个金棕榈,正好凑齐中日韩东亚三老铁。
二
《寄生虫》无论是剧本的整体设计,还是某些细节的暗示,都略显得直白而生硬。比如,一家四口都能胜任富豪家庭的不同工作,富豪太太的傻白甜程度爆表,前保姆在突发事项发生时懂得迅速掏出手机录像,然后两帮子都吃不饱的人不想着好好相处反而要弄得鱼死网破?
以及最后宋康昊杀朴社长。
我看有些影评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宋康昊杀朴社长是合理的,这么说吧,如果电影中给出一些了杀人的合理线索,那不合理的线索至少是两倍。
宋康昊杀人的直接原因是朴社长不管别人,只管自己晕倒的儿子,或许你可以说他无情无义不管他人,但人家操心自己儿子,而且让司机开车拿钥匙也没什么错啊,为啥突然就得挨一刀。杀人的根本原因是朴社长语言里面明里暗里有讽刺穷人的意味——穷人身上带着穷人味,但朴社长也就是嘴上说说而已,并且对于屡次越界的宋康昊也宽容了。反倒是宋康昊之前的人设,儿女没网只能让他们在家里举高点蹭别人WIFI,别人来自己家门口撒尿也不敢咋滴,就是这样一个有点窝囊的“良民”,你说他拿着刀捅了对自己一家都有恩的雇主,观众能不有点懵逼吗?
说白了,就是情节推进不合理,情绪并没有到那个点就开始爆发。
另外就是所谓某些象征和暗示,石头,电灯,一个人吃两份饭。首先说石头,石头来了,财运来了;拿石头去砸人,财运动摇;石头浸水,全部玩完,难怪有人开玩笑说这是一《石头记》。电灯亮闪和一个人吃两份饭都是对应后面地下室有人,不过,是否略显得直白点了呢。
甚至是人物塑造,除了多慧,其他人根本没有想象空间。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多慧能对一个来了两次家里教课的老师就献出香吻,可见她在这个家里受关心的程度并不够。其实多慧是最好突破的点来表现富人家庭的复杂性,并以此勾勒出富豪夫妇的其他面。那这样影片可想象的东西自然就多了,只可惜导演选择了最容易的脸谱化人物推进剧情。
最后就是基宇醒来后的笑。对于诉讼和法律程序不屑一顾,对于姐姐去世的冷漠,都可以解释为这个人物对于改变阶层固化的无望,这种无助感是可以感染观众的。那为什么结尾又要来个立下志向,想象中买下房子,拯救父亲。我只能理解为——脑子又好了?
这部电影的亮点,我觉得当属于一家人雨夜在富豪家中畅饮,想象美好的未来。尤其是当基宇说他要跟多慧在一起的时候,仿佛一切都近在迟尺,可但凡理性一点的人都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阶层的隔阂把理想和现实分得干干净净。还有就是前保姆老公在地下室的那段独白,说他已经习惯了地下室的生活,仿佛出生在这儿,结婚也在这儿。对于弱者,最可怕的不是条件多么艰苦,而是人进化成了寄生虫,习惯卑微地活着。从这一点,让人不但哀其不幸,还怒其不争。这种对于某件事情的多元化观点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
三
我对奉俊昊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杀人回忆》,而对韩国电影最大的尊重来自《熔炉》。论根据事实改编的影片,揭露人性黑暗面以及打动观众的程度,举目世界,能跟《熔炉》相比的也不多。而《杀人回忆》中,一宗贯穿韩国近三十年历史的杀人案使全片笼罩着一股阴郁的氛围,其实谁是凶手并不重要,因为社会在演进过程中一定会出现bug,或许会在之后被修复,可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最大的遗憾是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杀人回忆》和《熔炉》都是融合现实题材,人性,社会的极佳作品。
其实近些年来,韩国电影是有些式微的迹象的。曾经的类型片三叉戟,奉俊昊,朴赞郁,罗泓珍,在观众习惯了他们早期初入电影行业的强烈个人风格和类型化叙事之后,如何继续拍出高水平的影片确实仍需探索。
至于坐拥全球最大单一电影市场的中国,我们的眼睛不必一直盯着那几部高票房的电影,更重要的是,一部作品,或者一个团队,培养了多少专业的人才。就跟目下中国的国情一样,虽然大环境不好,但其实我们不缺钱,不缺市场,缺的是专业人才,缺的是信心。
更多精彩影评,欢迎关注公众号:言诗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