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里,学霸就是那种勤劳刻苦,又恃才傲物的,而学渣多半是不务正业,且游手好闲的。
十四岁的时候,我想了想,那时候我爸爸很厉害,在他的逼势之下,我要么锄豆溪东,要么正织鸡笼,反正就是没闲着,你们顶多也就是溪头卧剥莲蓬,一个个都是小泼皮,反正就是特别天真的那种,不知道山外有山,在自家的大门前,迎着阳光,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如果往前再推上这么八九百年,你猜会有什么新鲜的事儿?北宋淳化二年,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天资聪慧,少有名气,乡邻十里无不称奇,十四岁以神童入试,皇帝很高兴,赐同进士出身,当时的宰相寇准有点着急,陛下,他可是外地人呀,皇帝立马就回了过去,子不闻张九龄乎?过了几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这时候小晏殊很不耐烦了,喃喃自语,像什么诗词歌赋,我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来,还是考些有点难度的吧!皇帝大吃了一惊,这个小孩了不得,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此后,宰相词人,天下传闻,皇庭幕府,时有身影。“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富贵之象,可见一斑,晏词炼字组句,精雕细琢,绝非一般,受冯延巳等人影响,凄绝动人,很受当时有名人士的接见。我说晏殊是学霸,应该没什么人会反对吧。这时候,还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了,他就是柳三变,是个很典型的学渣。
咸平五年,柳永带着家乡父老的殷切目光,从福建老家启程,进京赶考。出门的时候,还信心满满,“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向老父亲表态,父亲老泪纵横,孩子,放心去吧,不要操心家里的事情,一定要为我们柳家争口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走着走着,走到杭州这个地方的时候,大概是想起了白居易的一首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三变就不想走了。呀!这地方不错,歌楼闹市,美女如云,正和我意。然后就像“杨柳岸,晓风残月”,“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等一大批艳词横空出世了。他很快活,可是老父亲着急了,一纸书信传来,儿子,你都走了好几年了,考的怎么样啊?这时候他才恍然大悟,哦,我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之后就很不幸了,五次科考,四次落榜。好不容易有一次考上了,屁颠屁颠的去进殿面圣,可是皇帝说,你看你一天写都是些什么东西呀,且去填词。柳永先是一愣,然后双眼轻蔑到,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老子不稀罕,扬言“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那毕竟是带着父母的期望来的,柳永自然也很不甘心,就去找当时的宰相大人晏殊,求赐个官儿做做。晏殊说,你喜欢写针线闲拈伴伊坐。或者: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这些东西,我的词里可从来没有针线活儿啊,你找错人了吧!该干啥干啥去。柳永这一碰壁,从此心如死灰,再无仕途济世之志,一生流转于歌楼酒肆,和风尘女子缠绵悱恻。用杜牧的话说,就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用当时民间的话说,就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当时的当红名媛,都以争唱柳词为最高殊荣,井水无处不在,柳词无处不传,他的名气大到什么程度了。就连晏家七郎晏几道对他都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时候大晏估计得气吐血。
王国维先生总结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巧,当时怎么也不可能在一起的人,在这里,被王国维先生给撮合到一起了。人生就是这样,所有的梦想从一开始,都是极其平凡的,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要做的,就是望断天涯路,也要终不悔,等到世事沧桑,蓦然回首,希望你还能够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