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愉在《30岁之前别结婚》里面分享了自己的恋爱和结婚经历,她38岁迈入婚姻,现在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她对婚姻的满意度很高。
至于具体幸福程度如何,这个只能是冷暖自知了。
2018年2月14情人节,在35岁的尾巴我也踏上了姗姗来迟的婚姻之旅。
35岁,应该是心理和经济条件都比较成熟的状态,对伴侣最初的朦胧需求会渐渐具体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适合什么。心理有预设和思想准备,按理来说幸福的可能性大一些。
结婚这近一年来,拌嘴的次数比之前恋爱的次数确实少了,但还是有大嗓门的时候。
我是一个比较内敛的人,不习惯和人正面冲突。和老公几次有不同意见正面交锋后,老公说原以为我是温柔的,没想到是个小母老虎。
所有的委屈和不满在他那里都直接说出来了,这是之前没有的经历。说完有时候都觉得有点太直接了,没想到老公还真的听进去了一些。婚姻里的权利和义务也是需要争取的,看来生闷气是没有用的,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至于这个想法能被接纳多久,那是另外一回事。
今年失眠的次数少了很多,两个人在一起都有点佛性了。
有过很多小甜蜜,但情绪低落百转千回之时也会拷问自己,婚姻的意义是什么?
现在这个社会,很难有人敢拍着胸脯说白头到老了。
我们经常给自己设定一些东西,比如养成某个习惯,达到某个目标,真正达到预期的能实现多少?我们对自己有时候也是失望的,这种情绪很容易转嫁到最亲近的人身上。
两个人在一起,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会对另外是一半有期待,有要求,有个情感账户希望一直是增值状态。
事实上,改造一个成年人太他妈太难了。
期望落空,定会引发失望和冲突。
如果我们把对方当着是朋友,而不是背负很多"理所当然"的义务,我们心理也许会平衡很多,虽然是靠降低期望来达到的妥协。
这样想,你得到了很多小确幸。冬天有个免费的温度合适的取暖器;洗澡忘记拿毛巾吆喝一声就行了;床上渴了怎么办,发个小指令就行了;一个人懒得做饭,两个人有人监督,这样饮食规律了,吃完饭也不用考虑要洗碗;出门有个好用的向导;还有个人不厌其烦的提醒你不要晚睡,不要吃辣,少喝咖啡,多喝蜂蜜之类。
再偷个懒,撒个娇,早饭也有了。
两个本是陌生的人,握着两把相同的钥匙,无论去到什么地方,还有个终点叫着"家"地方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