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系列:管理到底在管理什么?

一、为什么说不要分类?

分类是一种至上而下的过程,就像是搭建筑物。你将材料归档,注释必须是符合这个结构的。

但是你读到的每一篇文章通常会有许多的知识块,你的笔记如果按照分类把它放在一个文件夹里,这样无法同时和许多内容联结,从而脱离了上下文被孤零零的丢进文件夹里。

更麻烦的是,这些知识块在可能在与你思维结构中的不同层次和位置都有。如果你用分类就会陷入困境:你的笔记和其它三个类别都有关联,那你要建立3个副本放在对应的分类里吗?如果以后你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完善或补充,都需要3倍的工作量。甚至面临改进就需要的彻底重构的问题。

分类的树形结构可以在层次结构的嵌套建立伪关系,这些关系并不明确,只能用描述垂直的 「父子 」分类法。而信息被个人主观的理解,贴上标签建立连接,成为知识。每个人的体系都不一样,所以一定是个性化的,不断生长的。传统的分类无法满足这种生长的状态。知识更像是蔓藤一样蔓延出来,无法放进在一个钢架结构里。

我们的大脑也不会按照分类来工作。分类的出现本身是为了提高效率,但实际我们的在使用的时候是不会从已经存在的类别开始。

二、主题进行检索

我们在输入的时候不需要过滤,就像是在花园里种下了一棵种子,让它慢慢长成一朵花,而这些花围绕一个主题就组成的景观。我们让知识自由生长、慢慢涌现,对于暂时用不着的内容就不必要浪费时间整理,只需要快速找到知识就好,而不是把整理当做目的。

比如我过几个月想去以色列去的旅游,同时涉及到埃及、也门这些国家的历史,也有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宗教信息,我需要建立非常多类别。

如果我只是建立【以色列】的主题,看到的相关的就放进来就好。里面可能会有旅行装备、手机卡选择、如何租房。也有我想要玩的路线,这个路线里有历史、有风俗禁忌等等。这时候它可能已经变成了一个项目。

主题并非是分类的结构化信息管理,分类是信息静态管理;主题更像是神经元的信号将不同的信息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是动态的。

系列文章:

《管理知识,从记录开始》

《知识管理系列:如何做笔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