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自带能量的,而且分正负。正能量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负能量的语言让人如坐针毡。正能量的语言充盈着“中和”的魅力,正如《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为君子之风。负能量的语言则裹挟着贬损他人、意志消沉、奸佞乖僻、奴颜卑膝的内核,实则是小人之语。
虽然《中庸》这里更多是从修身养性来说的,但具体到语言也是完全适用的。倘若一个人的遣词造句,多从正面出发,多使用雅词、敬语和肯定句式表达,是生活语言的正能量的表现;而多使用恶词、否定句式,甚至于脏话、痞话连篇、撒泼犯浑,则无疑都是负能量的表现。
说万物皆有灵,可能有点空泛,但是,说生活中和风丽日、鲜花笑脸,给人以美好的感觉,带来愉悦的情绪,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反之,凄风苦雨、残枝败叶,给人以抑郁之感,也无人反对。而情绪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是不言而喻的!正负能量的语言对对话双方情绪的影响与以上是相通的!
有些人在日常交流中,视一些地方特有的粗鄙的口头禅为个性,或当做拉近距离的姿态,事实上是极为负能量的语言风格,令言者形象受损,听者感觉难受。
有的人在生活中不注意使用敬语,容易伤害他人感情。比如对老人说:祝您健康长寿;还是说:您不会死的,还会活很多年。哪种说话方式展示说话人的正常修养,让人觉得舒服?第二种问候,恐怕你大爷要么被你气得够呛,要么直接敲烂你的头吧。这也是语言的能量。
我们注意到有些标语口号为凸显部门的管理力度,选择过于强硬的措辞,曾经闹过不少笑话,也直指个别基层单位人文关怀和语文修养的缺失。上面取自网络的两幅当年的乡村计生标语图片,可以说是正负能量语言的例证。前者循循善诱进行引导,后者除了营造一种杀气腾腾的恐怖氛围,对基层组织的形象更是十足的减分。
语言的正能量还与和缓的语气、诚恳的态度、理解包容的心境有极大关系。高高在上、厉声斥责不是权威的正确打开方式,工作中,有些语言表达与内涵指向与工作本质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如果组织小朋友制作母亲节礼物,过程中有人顽皮或搞脏了工作间,那么一顿暴风骤雨的批评和处罚或者一阵和风细雨的教诲,前者很可能影响一个孩子对手工制作永远的憎恨、对准备母亲节礼物永远的漠视;夹枪带棒、含沙射影不是建设性处理人际关系的沟通方式;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也不是有效的交流方式,否则三言两语就抬杠,这样的对话怎么都是痛苦的。
善于聆听,尊重他人完整表达的权利,是愉快交流的基本原则。急于“抢白”、粗鲁打断别人的谈话方式,是令人不快的。聆听是一种修养,善于聆听更是一种特别能力。从他人的表达中把握主要内容,避免在任何一个细枝末节上的纰漏进行纠偏、甚至于厉声驳斥,都是极其不明智的,这样的后果就是对话不断偏离轨道,而无所得。
人在愤怒中的语言是很难理智,很难保持风度的。首先,“愤怒”本身就已远离“中和”,极易口出恶言。古有“止怒”之说,今有“愤怒是缺乏智慧的表现”的格言,都是警醒我们要善于控制情绪。情绪平和了,语言表达基本上也就能不走极端,接近“中和”了。
当然,“雅词、敬语”之类提法也并非不分场合“文绉绉”的说话,也需要根据对象适度调整。但是,无论如何,语言的正能量是永远与脏话、痞话、粗话等相去甚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