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数次沉迷于荒野气息不能自拔,却永远不能说出这气息的万分之一。 我站在那里,复杂、混乱、喧嚣、贪婪。被寂静重重围裹,张口结舌。我无数次赞美荒野,仍不能撇清我和荒野的毫无关系。
这句话出自书中的一个片段,为什么这么喜欢,因为我也有过似曾相识的感觉,可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自己当下的感受。当看到这一段时,真的,就是这种感觉,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那种认同感油然而生。
这本是继看完《我的阿勒泰》第二本李娟的著作。作为非虚构散文的代表作,它的文字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朴实但充满活力。这本书讲述了母亲带着家禽、牲畜,举家迁徙乌伦古河岸的戈壁,定居在葵花地边的“冬窝子”,开始一段充满艰辛与奇遇的耕种生活。
这本书本是想围绕着向日葵关于勇气和激情的表象展开,但向日葵不同意,播种、育苗、分叉、开花、结籽、衰亡…不同成长阶段的向日葵统统不同意。它们远不止开花时节金灿灿的壮美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
关于天灾与人祸
灾年里是人与自然的争夺,谁都没有错,谁都难熬谁都冤,非得怪的话只能怪天灾了,谁让今年是旱年呢,贫瘠的戈壁滩更是寸草不生,鹅喉羚只好朝绿油油的向日葵地下手了。
第一茬刚长出绿苗就都被啃食了,第二茬、第三茬,妈妈来来回回补了四茬。直至七月,鹅喉羚有了新的吃食地才肯作罢。
这天灾于某种程度而言,谁说不是人祸引起的呢?这该怪谁呢?鹅喉羚原有的食物来源地大面积缩小,大部分都变成了耕地。
它们就得熬到高山雪水融水滋养的丰腴水草出现,这几个月它们向种植的作物进军,在惊恐中觅得求生的口粮。人类也要忍受这几个月的自然之争,能做的也只能熬过去,别无他法。
关于妈妈
娟妈是一个热爱生活、能干、豪爽但又勤俭持家的女性。她不光要操持着裁缝店以挣向日葵地的雇工钱,还要照顾着鸡、鸭、兔和狗的生活日常。当然还有一家人的日常吃食,虽然可能味道不怎么样,毕竟是干“大事”的。
她很理性但又不乏对美的感受。每次去阿勒泰看女儿时,肩扛背驼还会带两根晾衣树干。来车站一看被团团东西围住的肯定是娟妈。
每次女儿带她逛超市、买衣服时,啥都不要。村里有,还便宜,花这个钱干嘛。但每次走时,都不忘在花室买两盆花,一盆女儿的,一盆自己的。
于娟妈而言,每一件关系到生计的事情都不容易。已经连种三年,地力也近乎消耗殆尽,目前也只有本地种子,生产退化。可一想到租期快到了,娟妈也就豁出去了。
顶着各方压力的娟妈孤注一掷,在大家都认为今年旱情已成定局时,她仍然坚信哈萨克老人关于今年雨水充沛的定论,卖掉房子,也要把全部力量投入荒野之中。这个过程中是无数次的煎熬与等待,也唯有娟妈,依旧笑面盈盈。
关于外婆
外婆与自己一起住在阿勒泰。每天上班后,就留外婆一人孤零零地守在家门口等待。外婆无数次想回四川老家,我也做了无数次的承诺,可最后却郁结成了一个弥天大谎,一切都没来得及。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她,想让她融入进来。可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 我离她多远啊,我离她,比死亡离她还要远。
我们倆都在忍受着煎熬,却很难弥合已然形成的距离感。也唯有时间,等待还能予以回答,最终结下金灿灿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