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学?主流意识形态与思想个性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要认识一个作家,首先要阅读他的作品。
张承志曾在他的作品中写到,中国还应是一个散文的国度。
从文学角度分析,他的作品具有学术性散文和诗学审美。他以笔为旗,旗帜是烈烈飘扬。他的文学具有革命的初心,他的作品追求正义和清洁的精神。读他的作品,使我们感受到知识可以这样被敬重,文学可以这样被表达,思想可以这样被抒情。洁和义的精神在这里以赞歌的形式,显示了作品的生命和作家的气质。以和平之音,向世界发出了心灵的指问。也许我们有着共同的关注和问题,因为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义举,我们的信仰,我们的道路,都是人类面对的共同目标。
他的作品大多都是散文。而散文,才能更自由更直接地表现作者的精神和思想。生命最直接的语言文字形式就是以散文来表达。近几年他的《鲜花的废墟》《聋子的耳朵》《敬重与惜别》《你的微笑》《涂画的旅程》《三十三年行半步》等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散文精品。这里面还有关于学术性的探讨,是属于文学的,以散文的间或学术性的,学者的思考。
我们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品读,更是思想的提升,对学问的本质的思考。
这是冲破于牢笼的,在尴尬的体制之外的真正的自由的学问的思考。当我们的思想被局限于传统的形式中,在咀嚼乏味的强制的语言拥塞中,我们喉咙在不洁不畅的束缚中,请读读张承志的作品。
我们与之品读的过程,其实正是咀嚼回味我们心灵的质问,是你生命中的不可或缺的最珍贵的追求。张承志在他者的尊严中写道:“在投石的语言之后,是拒绝与沉默的语言。但知识分子的任务,就是捕捉住无情世界中变形的和无声的语言,把多数人的渴求当做自己的语言。”
他在1995年为一份杂志写过的题词——“关心他人的尊严,和平与正义的意味。”这是多么庄严而伟大的宣言,这种充满美丽和魅力的血液致辞,才是一个文人作家,一个学者的发言和堪布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