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至少在所謂「雞湯文學」中,這個結論一定是正確的不容質疑的,誰膽敢懷疑反駁,就會有噴子認為閣下並非令堂親生,而是從小區的可回收垃圾桶裡撿來的。畢竟,古訓曰:虎毒尚不食子。哲人文豪也嘗雲: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
可是,母愛果真無條件嗎?很遺憾,作為傳統文化《五經》之首的《春秋》在一開篇,就講了一個母子相逼,兄弟相殘的故事,來打破了大家天真的幻想:
話說春秋初年,在今天河南這個地方有個鄭國,國君鄭莊公年輕有為,趁著周邊諸侯國都還在打盹的時候,靠著自己國家並不怎麼豐厚的底子,卻四處攻城掠地開疆拓土,被史家稱作「中原小霸王」。只是,這個小霸王卻又一樁心病,那就是他的親媽非常不待見他這個大兒子,反而時時寵著他的弟弟,並陰謀打算除掉他,把小兒子扶上位。於是,看穿老媽心思的鄭莊公就將計就計,故意滿足了弟弟的各種無賴要求,讓對方先自我膨脹起來「多行不義必自斃」主動謀反後,再名正言順地發兵消滅之。
這鬧到骨肉相殘的故事,起因就是一個老媽在兩個兒子身上厚此薄彼,完全長歪了的心。而之所以鄭莊公的母親武姜夫人那麼討厭他這個長子,就是因為他的名字裡都直接寫著來到這個世界的方式是「寤生」,也就是分娩時腳先出來的難產狀態,差點要了老娘的老命,如此,當然得被老媽記仇恨上一輩子……
由此可見,包括人類在內的有性生殖生物,在性欲本能驅動下生兒育女,本來就是為了延續自己的基因,所謂的「母愛」,只是因為雌性哺乳動物可以確認後代是自己所生(這一點非常重要,之後章節中還會仔細展開講),而在這個過程中又投入了比雄性多得多的資源,所以只好一咬牙,在「沉沒成本原理」的驅動下為了自己的基因傳承成功而負責到底。
但無論如何,母親和子女的DNA也還是只有50%的相似度,因此,不能指望其利益指向完全一致。簡單來說,母子關係的核心衝突就在於,孩子希望從父母處得到所有的資源供養,但是母親卻希望自己的繁殖能量能夠可持續化和效率最大化,這樣的矛盾,天生就無解。發現老媽懷上二胎就開始各種「作妖」的熊孩子,只是在忠實履行其基因本能而已。
這方面一個最經典的例子是:婦女在哺乳期中會停止排卵,這樣可以推遲下一個孩子的出生,讓當前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哺育和照料,但是一直給同一個孩子哺乳,卻不符合母親的DNA複製最大化的利益,於是在一定階段,孩子就會被狠心斷奶給弟弟妹妹的出生讓路。這,就是人出生後遭遇的來自母親的最大「惡意」之一。舉個例子來說,非洲饑荒地區曾流行一種「誇休可爾症」,當地語言的字面意思就是「弟妹」,指年長的孩子因母親孕育下一胎被迫斷奶改食高澱粉低蛋白替代食物後的營養不良症狀。
這種出於DNA本能的親子戰爭,事實上從子宮裡就已經開始。極端女權主義者為了捍衛無條件墮胎的權利,公然宣稱胎兒只是一個附著在女人身上的「腫瘤」,出於自己身體自己作主的原則,有權隨時將這個「腫瘤」移除掉。這個論述顯然會激怒各路社會保守人士,但客觀來說,出於醫學生理學而非倫理學的角度,這個比喻還是有幾分確切性的。
因為,人之初作為一枚受精卵時,其生物學行為模式,真的就和癌細胞極度酷似:由於人類的卵子只攜帶了7天「乾糧」,因此,受精卵需要盡快通過一個被稱作「著床」的過程侵入母體來霸道地獲取營養,然後才能加速分裂分化生長為一個新的個體。這個過程可以類比癌細胞浸潤組織建立營養血管網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受精卵的一部分並不發育為嬰兒的身體,而是變成了侵入母體吸收營養的掠奪性器官,被稱作「胎盤」。更令人細思極恐的是,組成胎盤和胎膜、臍帶這些結構的所謂「滋養細胞」,其DNA完全來自父親一方,為的就是能夠完全不留情面地對母體進行掠奪性開發,從而支持胎兒的巨量營養需求。
而這種營養掠奪性,還隨著生物的進化程度提升而「與時俱進」。卵生動物胚胎完全靠著自己的卵黃來提供營養,而有袋類哺乳動物雖然已經有了子宮,但是母子之間血脈並不相通,胚胎依靠吸收子宮壁分泌的類似卵黃的物質發育,並且不幾天就會被掃地出門,去另一個叫「育兒袋」的地方繼續暫代。只有進化出了胎盤這個「大殺器」之後,「母子戰爭」才上升到了新高度。
而這個過程,也就意味著在母嬰之間相愛相「殺」之下,雌獸需要在繁殖過程中承擔越來越大的沉沒成本:在已經付出了巨大的生育投資的狀況下,大家沒有辦法像海龜媽媽那樣淡定地在沙坑裡生下一堆蛋之後就拍拍屁股走掉,而必須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到可以放手為止。這,才是從生物學角度解釋下,「母愛」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