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尔的机会,发现有一微信圈上有别的学校的模拟试卷,下载后一看,有一套试卷觉得很新,把我心里在想的一些题目出进去了,如关于辛弃疾的主题阅读,还有学习强国的学习界面,这些肯定都是原创的。
“有好东西要学着分享”,马上一面将这试卷分享给好朋友;一面自己打印出来,给自己学校的学生练一练。没想到的是,她马上给我聊天,告诉我这试卷是她拟的,前段时间为了这份试卷,她天天熬夜到凌晨。命题的艰辛只有命过题的才知道,如果是我,如果是原创题,也会如此。
这套试卷,单单是试题文字量就达九千多字,其难度可见一斑了。朋友告诉我,这套试卷难度挺大的,就是按照中考的考纲来命的。对于老师来说,做一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诗填空全是理解性填空,在一百多首古诗中寻觅穿梭,如第一二两句,写诸葛亮的,是杜甫写他的,不是陆游的,一半以上学生就回忆不起来杜甫的《蜀相》,后面的也是,苏轼借雨晴来表达自己的胸襟的等等,如果没有熟练地背诵,做起来很难。难怪今年要参加中考的几位学生仍会翻书。因为平时背得不熟,难怪更加做不出来,有几个竟然9句中一句也写不出来。
名著阅读12分,终于还是有几分可得的。小说共5道题,共三个文本,有海明威的,马克•吐温的,也有文学欣赏的,是按照考纲来拟题的。对于学生来说,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账本中的一页》就看不懂,对于小说阅读的特点也不是很清楚,最主要的阅读速度及能力不够。毕竟语文只靠上课时间,没有相应的课外阅读跟上,这是不可能有提升的。就像数学,如果只是上课做了,课后不加练习,数学能力也是不强的。语文也如此,但现状是学生总以为读的或做的阅读跟考试无关,见效不快,一方面客观上确实是学习紧张,任务繁重;另一方面是主观上不够重视,觉得语文拉分不大。
如果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肯花时间阅读,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就是一句空话。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每天阅读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背诵记忆则需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行。
从命题者与做题者到教题者,大家都是煞费苦心,尤其是命题者与教题者,想方设法,方向对,方法对;对于做题者而言,同样辛苦,毕竟题海无边,回头是岸。但愿我们都能珍惜每一道题,每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