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的下午,在房间喝茶的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接通电话后,他便有些焦虑地开始讲述刚刚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则小事。
我这位朋友是40出头的男性。今天下午他应邀参加一个活动,活动主持人是一位漂亮的女人。30上下的年纪,乌黑的头发,富有魅力,白皙的皮肤在干净的装扮下更是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活动结束后,朋友主动找到这位女士,单独沟通活动事宜。在沟通的过程中,对方开始有些语无伦次,明显感受到了我这位朋友带给她的紧张……
朋友电话和我讨论,他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有些担心对方会讨厌他,并给人家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并且开始问我:
“会不会是我眼神一直盯着她看,让她觉得我是色狼?”
”我是不是不应该盯的时间太长?“
朋友的忐忑源自他自身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已有的脚本。我一直盯着她看,她会觉得我是色狼。而色狼是不好的形象,这个不好的形象让我开始忐忑,我开始觉得自己很差劲,我开始抽离,不认可我自己。
在这个心理变化的过程中,我看到的是“已有脚本的情感”(多数人无觉察)。已有脚本的情感无非就是:自我重要性、我自抽离、自怜和自欺。这里更多的是自我重要性。的确,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过度关注自我(自恋)。犹如这个故事中,女人的一系列变化一定是因为“我”的存在或某个举动导致的”,我对我的过度关注的情感会让我停留在我的世界里自编自导自演一部部悲情小电影。只不过这里的自恋表现为了“自负”。结论就是:我没有给她留下美好的印象,她一定认为我是一个色狼。从脚本到结论,在这里只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如果是其他事件进入到这个脚本情感,同样会触动这个结论。
就像电脑小程序一样,像人生的自动导航系统。事先把自己放在某个位置,我看到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人物进入这个程序的范围,都会启动一个早就录入好的结论。比如,在夫妻的关系中经常会出现:
已有脚本的情感(只能听到自己听不到别人):
我一定得放弃自己牺牲自己才能结到对方更多的支持;
我一定得付出我自己才能表明我很爱你;
一方付出过多,未必是另一方真正想要的。这样的亲密关系往往很艰难。一方拼命付出期望回报,而另一方并没有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除了愧疚,就是想逃离了……
预先录入的结论:我很差劲,我总没有人爱的,我不配得到真爱。这样的结论是每个人自己选择的,只不过你没有觉察到而已。是你的行为诱导着对方一步步放弃你。
已有脚本的情感=预先录入的结论
你的信念系统是什么,你就会主动或被动(外界事件刺激)地证明自己的信念系统并得出已有的结论。
你所经历的所有苦难给予的最好礼物,就是放下自我重要性。用”无我“状态,用不同的视角看一样的世界。
放下=自由
-----------------------------------------------------------------------------
分割线
PS:探讨一下,已有脚本的情感,来自哪里?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忐忑呢?
我问他,如果换个女人,比如:小A,你还会有这样的情绪吗?他的回答是没有。
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对不同对象有不同的期望,这个期望来自于对方的美丽,从精分的角度上讲,是“性本能”,是“本我”,是”自恋“。这个不需要预先设置脚本,生而带来。就像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一样,是本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