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的诸宫调(杂剧),我已读过许多。如《倩女离魂》,如《秋胡戏妻》,如《梧桐雨》,如《汉宫秋》等等。而《董西厢》给我的感觉,却截然不同。
许多研究古代文学的人,喜欢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非要把某书中描写的爱情故事,当做是为了反对什么,为了体现什么。或许,这么理解这些故事的人,是山中老僧也未可知。
回到《董西厢》。故事其实很简单,若要口述这个故事,很快就可以讲完。但《董西厢》成书,洋洋洒洒数万文字,何其繁也。而正是其繁,正是现今已无法唱出的诸宫调,让我深切的感受到爱情的不易,尤其是在古代。
我读元代杂剧时曾有感,元人之杂剧,其悲欢离合,动辄十数年,纵横数千里,历经磨难,终成欢喜。《董西厢》的时间跨度却未有如此长,却倍现相思之苦,离愁之难,“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整个第六卷,均是以泪和墨写成。两人分别,一个西去,一个东还,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忽然见梦中人来寻,却听闻客舍鸡鸣,怎不悲苦。一个人在京城高中,遽思归乡寻佳人,反而卧病;一人在幽闺病笃,深怕难见意中郎,勉强度日。最痛苦的是,相隔千里,一耗难求。你猜我秦楼楚馆,占尽风流;我恐你恶母相欺,另适他人。总的来说,一切皆因苦相思。不然如何,千里一信,便可驱病解苦楚;玉琴衣物,便知卿心坚似铁。一旦恩爱,便是伉俪,你为我孤独守志,我为你至死不渝。
我本不愿离别,奈何世事难全我。“最苦是离别,彼此心头难弃舍”,“脸上啼痕都是血”。
我不知道这等文字,董解元是如何写完!而我,却是“寸肠千万结”,“越越的哭得灯儿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