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穷人跨阶层到底有多难?觉得深有感触,而且分析的非常深刻。
既然我并不是一个偏理论型的人,可能我的写作更偏向于情感。那我就想从我的经历和所看到的东西来谈一谈这件事情。
我是农村户口,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但是也并没有只是生活在村里。这就意味着我既可以接触到农村的人们,也可以接触到城市里的人,虽然这里所谓的城市并不是那种中大城市。
我的父亲和母亲是个体户出身,他们不种地,从小时候卖早餐,到后来开始干起了五金店,再后来倒腾各种各样的生意来养活整个家。家里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目前大女儿快大学毕业,二女儿在一所985,儿子在一所重点高中上学。
父亲是一个很爱跟别人打交道的人,而且为人实诚,虽然说有时候爱吹吹牛皮,但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绝对是能自己吃亏,就不让别人吃亏。所以他不仅仅有村里那些同乡为伴,也有那些城市里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为伴。
父母从小就开始告诫我们要好好学习,而且对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学到哪,供到哪。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人均收入不过十万的比比皆是,那些小小的门店鳞次栉比,似乎都习惯了现在的生活,穷苦潦倒而不自知。这句承诺,分量是很重的。
从县里的小学到运城市的中学,再到天津的大学,这条路走的其实还挺难的。
从公立的小学,一年学费也就100多;到私立的初中一年学费涨到了10000多;再到公立的高中,一年学费1000多;再到公立的大学,一年几千的学费,但还有助学金和奖学金的补贴。
我不知道父母是如何支撑下来的,把我们教育成人,用知识的武器来装备我们,只是偶尔回头看一看,曾经走过的路,曾经遇到的人,觉得不同的环境真的有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态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努力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相较于城市里的孩子,没有那么多零花钱和玩具,所以我们学会了勤俭节约,不乱吃零食。我们相较于乡村的孩子,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所以我们学会了生活中的很多习惯。
除了这些,家庭的熏陶和影响,对我们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我的父母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们的眼光很长远,不像有的农村家庭,虽然家庭富裕,但却把孩子放到了县里的中学读书,而学坏变得堕落;他们有很多优良的习惯,不溺爱孩子也总是心怀关爱,足以为人父母教育出好的孩子。
现在我是一名大学生,在我回到家乡去思考这些问题,去回忆过去的事情的时候,总是会觉得有许多格格不入的地方。曾经的自己,曾经的心态,曾经的思想,现在看起来都是成长中一步步曲折的路径。
举个例子来说吧,我的一个高中同学,现在考入了一所一本大学,当他回村子里的时候,那些小学同学都敬佩的称赞他为大哥,尽管他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多么厉害。
当我初中毕业跟小学同学吃饭的时候,我考了600多分,那是我失败的结果,而他却只考了500多分,分数并不能说明什么,只是跟她吃饭时,她的言谈他的举止,让我觉得悲哀,原来我以前是这个样子,原来如果没有初中三年良好的教育,我也会变成这个样子。
我们不断的去走到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城市,接触更多更优秀的人,我们才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渺小,自己的卑微,但是也同时我们更愿意去开拓这个世界,去发掘自己的潜能,这就是我们不断成长的意义,这也是我们要跨越阶级的意义。
小学的时候我很羡慕,别人可以经常买零食吃,但是我没有看到村里那些破旧的楼摄,没有看到学校周围吵吵闹闹,拥拥挤挤的寄宿。
初中的时候我很羡慕,别人家里总是会送来大包大包的零食,他们可以想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我没有看到,还有很多人没有走出县城,走向城市,还有许多人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而选择不那么好的环境。
高中的时候我很羡慕,重点中学的同学,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资源,每年学费跟我们相同,却有着更好的老师,更好的环境,他们有竞赛班参加竞赛,而我们甚至初赛过了,都没有老师愿意带着我们去参加复赛,因为人太少了。但是我没有看到那些分数更低的,却要要支付更高的学费的学生,只是为了考一个好的大学。
大学的时候我很羡慕,别人可以有许许多多漂亮的衣服,昂贵的化妆品,他们可以有许多可自由支配的零花钱,可以参加许多聚餐(通常情况下,聚餐人均100)可以不受约束的,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是我没有看到,还有许许多多的学校要支付更高的学费,还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吃着廉价的饭菜,刻苦钻研。
这就是环境,这就是成长,你永远都比不上那些拥有更多资源的人,但是我们的的却却可以为自己想获的东西而奋斗。
我们不能限制住自己,不能放弃我们想要拥有的东西,不能总是在自己的舒适圈打转。哪怕跟现在你所处环境里周围人相比,你是比较差的一个,但是看一下以前的,你看一下,以前跟你在同一个环境里的人,你已经进步了很多很多。
在阶级固化比较严重的西方国家中,我们甚至不知道阶层该怎么转换,可能你出生在铁匠家里,那你一辈子可能也就是个铁匠了。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阶级仍在流动,我们仍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去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整个人生。
不要害怕环境,要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