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自序,是余秋雨先生走遍中国大地群写下的足迹。
从漫漫的黄沙到二千年前李冰的都江堰;从清新宛约的江南小镇到伤痕累累的废墟、从广茂无垠的荒漠到涛涛不绝的黄河……这一处处,一件件无不透露出历史的深邃,苍桑和荒凉…我通过他的笔端,重新认识了曾经涉足或闻听过的地方和故事,均满盈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的历史及对人文山水的关怀,对祖国山河的向往………借一个个古老的物像,借大漠的荒芜、借黄河的文明、借小桥流水人家、借历史的深邃苍凉……作者呼唤出“作不成现代人,是悲哀;斩断了自己生命根源的现代人,就更悲哀了”。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正苦苦执着地寻找现代文化的出路,寻找民族精神文明的出路。他不断反思文化,用独特的视角,把理性渗透在景观中,又把灵魂渗透到历史中。他的文字不仅仅是关乎了民族,关乎了个人,甚至关乎了有生命的一切。
思使人睿智、深刻;思使心灵开阔,使灵感汩汩喷发,使艺术的想象奔突倾涌,而真正的思者又必有一颗情感丰润的高尚的心灵。余秋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文化思者。
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向前探寻的过程,一个民族不也正是如此吗?
《文化苦旅》与其说是旅行,更像是一场修行。他在文化中窥探人生,窥探人性,窥探生命。
一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
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二
就人生而言,也应该平衡于山、水之间。
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
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
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
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
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
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三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
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进行分割,
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
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
日夜的风,把风脊、山坡塑成波荡,
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
四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
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
五
不管别人怎么表示不屑,我们自知,
这是一场历时不短的生命冒险,天天面对未知,
处处遭遇难题,居然全部走下来了。
在那遥远的旷野、陌生的街道中支撑我们的,
除了目标,就是友情。
我想用名单说明,人生在世,看怎么组合。
有的组合,
虽然素昧平生却能让每一个生命都摆脱无聊,
生发出霜笼月罩的山水气韵,
敢于合力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到脚下。
六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
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七
大地所负载的精神流向,
比它所负载的其他一切都更难判断和预见。
但我们已经看到,
大地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决定力量,
那么,就让我们先来阅读大地。
八
一座城市真正的气度,
不在于接待了多少大国显贵,
而在于收纳了多少飘零智者。
一座城市真正高贵,不在于集中了多少生死对手,而在于让这些对手不再成为对手,甚至成为朋友。一座伟大的城市,应该拥有很多"精神孤岛",
不管他们来自何方,
也不管他们曾经在别的地方有什么遭遇。
九
总有人在路边问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十
生命不是概念,但最深的概念唯有生命才能解析。
除了修行,《文化苦旅》中的苦也是个中滋味。其苦是作者历经三十七个地点的不易。还有更多的是,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不被重视,名胜古迹流失严重,不得不对我们的祖辈留下的文化和古迹,加紧保护和抢修。这里面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的摧毁,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入侵,还有人为的战争摧残和盗窃走私。这些宝贵的文化财产的灭亡令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