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到企业交流,经常会聊到企业上半年的经营情况,尽管上半年我们的GDP增速是5.3%,但是我接触的大部分企业上半年的经营情况却是十分不尽如人意。有一个更让人担忧的经营指标是,往年,尽管很难,但很多企业只是收钱难,新签合同额通常还是平稳且呈现增长趋势。
本周二在南宁某企业汇报战略分析报告,这家企业过去4年年新签合同额大概在4亿左右,上半年通常在1.5亿-1.8亿之间,而今年上半年,他们的新签合同额数据是6500万,我刚看到这个数据时,还以为是笔误,再三和客户核实,客户反馈,这确实是上半年的数据。
同样的,上周我在长沙和某央企子公司一把手交流,这家子公司在湖南当地的细分行业市场占有率持续是第一名,他和我讲,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在当地市场每个月的新签合同额为5000万左右,今年二季度以来基本上每个月都只是1000万左右,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却“无能为力”。同样的,某国企负责人和我讲,今年上半年,他们很多业务部门的新签合同额为“0”。
这个时候,一些企业领导者会问我要怎么办?我通常给出最简单直接的建议就是:加大经营力度!最近两年以来,很多企业在推进“降本增效”,大多数企业的做法一是节流,如降薪、裁员等,二是推行“精细化”管理,谓之“向管理要效益”。实际上,当下我们回过头看,这两招似乎作用并不明显,“好处”是因为有了前期裁员降薪的“经验”,很多企业在持续用这一招。
在我看来,当下企业面临最关键的问题是:提升市场经营能力。在过去市场环境好的大背景下,很多企业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经营能力的,因为大部分的业务都是主动“找上门”的,前段时间有位央企分管经营的领导和我讲,他现在天天在外面跑客户,搁五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那个时候都是客户找上门来谈生意……
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经营能力”的不足或缺失,过去,往往因为经营好,在大大小小的总结会上,领导者会总结为自身经营能力强。当前环境下,我们才真正看到有经营能力和没有经营能力企业的区别。企业要如何构建经营能力,我通常从三方面给出思考:
第一,共识危机意识,塑造经营文化。尽管很多人都知识当前环境不好,也知道自己所在的企业面临这样那样的压力,但据我观察,这些“不好”的认识通常都是点状的、片面的,而且很多时候还会转化为“这很正常”“等段时间就会过去”等这样的结论,因此也就变得“佛系”了。与之矛盾的是,因为客户要求较以往更高、更急,很多行业员工的切身感受是较以前还更累,也因此很多普通层面的员工不想或者不愿面对企业下行的实际,盲目的相信“都会好起来”这样的言论。
这个时候,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有必要想办法在在企业内部,让所有员工对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有更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认知,至少要在骨干员工以上层面的员工中塑造强有力的危机意识,传递压力,这可以通过培训、开会、一对一沟通等形式开展,这里培训最好是邀请熟悉行业、熟悉企业情况的第三方老师开展,这样能够带领员工更好的了解外部形势,而不至于“自我感觉良好”。这里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塑造危机感,营造变革意识!
第二,掌握工具方法,构建经营能力。面对一个问题,有了要解决它的意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是光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付诸实施,一件事要付诸实施,从当事人层面来看,一是要有意愿,二是要有能力,如果说上述第一步已经解决了“意愿”问题,接下来就是要解决能力问题。
经营能力构建,一方面,要了解公司内部经营团队(包括非常经营岗位人员但有兴趣参与经营)的实际能力,要做人才能力的摸底,或者说叫人才盘点与测评;另一方面,要针对性的设计市场经营方面的课程,在我看来至少要包括三类课程,一类是经营的工具、方法、技术之类的课程,一类是泛经营类的课程,包括沟通、谈判、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等方面的课程,还有一类是专业类,尤其是对于那种出售的产品和服务本身就是以“专业”为基础的,如咨询师、设计师、工程师等,要帮助经营人员树立“专家”的人设。
这三类的培训,通用类的课程 ,如方法、工具、技巧、沟通等,可以邀请第三方开展,而专业技术类的课程建议由生产部门相关的资源同学开展,同时,可邀请业绩最好的经营人员做内部分享。
第三,构建激励机制,明确行为导向。在“意愿”和“能力”都具备的前提下,要在公司内部形成持续的经营文化、经营导向,创造好的经营业绩,还需要构建一套明确的针对经营的激励机制,我经常讲“管理不能靠自觉,他需要靠机制,而最重要的机制就是激励机制”,所有行为背后都是激励导向的结果。
领导者通常有两项非常重要的使命,一是让大家相信完成任务与回报之间的对等关系,这里的回报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二是要帮助大家设计好完成任务的路径。对企业经营人员,尤其是骨干层的激励要把握两个原则:正负同步推进,既做好了有奖励,做坏了也有相应的处罚,“负激励”通常是解决经营者躺平最有效的抓手。
去年,我帮一家企业构建业务中层的激励机制,在我去之前,企业设计了很多正向的激励措施,但是运行下来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环境不好的当下,一些业务部门负责人基本到了“摆烂”的状态,因为他发现要做成事,获得正激励太难了……我和客户一把手沟通后,指出:公司现行的激励机制缺乏中层的退出机制,就是说不管在岗位上的中层经营者做得多烂,他都可以占着那个位置,享受这个位置带来的社会地位、同行的尊重、荣誉等。
实际上,我们后面就用了一招:业绩达不到,没有奖励的同时,要免去“中层管理者”的岗位,这一招实施后,我们明显的感觉到这些业务中层积极性的提升,实际上,一年去推进下来,原本很多始终处于亏损状态的业务部门,很快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总而言之,当前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最重的是要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公司的经营能力。在企业内部,我常常会以“家有高考生”来比喻企业要排除一切障碍,创造一切条件帮助经营人员更好的承接业务(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
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