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8:15提前抵达办公室,比往常早了15分钟。当同事们还未到岗,我可以独自享受这片刻宁静时,我突然意识到,生活中总有这样意外多出的“时间缝隙”,正如坚持写作的路上,也会有计划外的“空白时刻”。
最近几天,写作习惯频频被打破。周六没写竟已忘记空窗的原因,昨日也仅用简短的日记草草收尾。就连一直坚持的每日拍照,也在忙碌中遗漏了自己的身影。这些曾以为“固化成肌肉记忆”的日常,在感冒不适、陪伴家人等生活插曲面前,轻易地出现了裂痕。
但奇妙的是,面对这些“未完成”,内心反而多了一份坦然。身体不适时选择放弃写作小憩片刻,有些“破例”的瞬间,让我重新审视习惯的意义——它不该是束缚自我的枷锁,而是服务于生活的工具。就像窗外持续半年的地铁施工噪音,起初觉得扰人,如今竟也能在轰鸣中安然入睡,人总能在适应中找到新的平衡。
写作的价值,或许正是在遗忘与重拾的反复中得以显现。它不仅是记忆的存档,更是自我成长的见证者。那些未能按时完成的计划、偶尔松懈的日子,恰恰勾勒出生活最真实的模样。不必执着于完美的“每日打卡”,允许自己在节奏中留白,在松弛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