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跑!”
上周六早上体测1000米,还没跑完第一个圈,自己的小腿就开始抽筋了,完全没有想到,从来没有在比赛(可能自己参加的比赛比较少的缘故)或者体育项目考试中抽筋的我,今天居然抽筋!所幸还在忍耐范围之内,于是坚持跑完了1000米。(事后考虑应该是自己体测前过度紧张了。)
但是跑完1000米之后,直至两天后的星期一,自己的右下肢一直都很不适,不论是用手按压小腿肚、还是单单小腿用力、或者右下肢伸直都会疼,像极了多少个冬夜里把我抽醒的抽筋痛(具体部位即是以前经常抽筋时疼痛的路线),可此刻并没有抽到脚变形,只是小腿有抽筋的拘急疼痛感,而且右下肢膝关节附近的肌肉(或是筋脉?)一直有不受控制的跳动感觉(或曰瞤动?),走路...走路就不说了吧,痛。于是中午下课后去抓了两包药,饭后煲了就服下,到了下午,感觉右脚已经没有那么抽痛了。
第二天早上,拘急感疼痛感基本消失,走路也基本没有不适感,虽然觉得已经可以自己痊愈了,但是为了不浪费,决定把剩下的一剂药服完。
第三天基本无恙。
我抓的这两包药是:
白芍药30克,炙甘草10克
两剂
引经据典
1、芍药甘草汤源于《伤寒论》
原文第29条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原文第30条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温再服。
2、《仲景50味药证》相关论述
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29、30)。《伤寒论》认为,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可见仲景对此汤解除肌肉挛急的作用是相当肯定的。
芍药主治挛急,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朱氏集验方》称芍药甘草汤为去杖汤。所谓的脚挛急,其表现为小腿屈伸不利,或经常出现下肢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痉挛。患者常诉说下肢肌肉疼痛,步履困难。对这一特征,著者称之为“芍药脚”。伴有脚挛急的疾病,都可以考虑使用芍药,比如肝硬化、糖尿病、支气管痉挛等患者,见经常脚挛急者,配合芍药甘草汤常能提高疗效。
其急痛,是指疼痛呈痉挛性,有紧缩感,并有阵发性的特点,也即张仲景所谓的“时痛”。胃痉挛、肠痉挛、腓肠肌痉挛、脏器平滑肌痉挛、躯干骨骼肌痉挛等导致的疼痛,均属于芍药证。腹中急痛,为腹痛呈痉挛性、阵发性,其部位有在上腹部者,有脐周者,也有下腹部者,或腹痛连及腰背者,或腹痛连及阴部者。另外,膈肌痉挛、尿道括约肌痉挛、阴道痉挛、面肌痉挛、支气管痉挛等虽没有明显的疼痛,但也可以考虑使用芍药,也就是利用芍药的“缓急”的功效。
身疼痛,多为腰背酸痛、四肢疼痛,严重的可以导致步履困难,如坐骨神经痛也表现为痉挛性。
芍药兼治便秘,腹急痛伴有大便秘结如栗状者,最为适宜。
芍药配甘草,是缓急止痛的基本方。加枳实,可治腹痛而便秘者,是胃肠动力剂;加黄芩,可治腹痛而腹泻者,并能用于便血、痛经,是清热止痛剂。加桂枝或肉桂,可治中虚腹痛,其人动悸而脉弱;加附子,可治阳微身痛,其人恶寒而脉沉。芍药配白术茯苓,是利水剂,如月经不调者配当归川芎,如腹水、全身水肿者配附子干姜。
常用配方:芍药12克,炙甘草12克(《伤寒论》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的比例,原方为1:1,用量为各四两,但后世应用则比例不一,有12:1~3:1不等。
(终于知道为什么自己的抽筋好的这么快了…)
3、《药征》
芍药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旁治腹痛、头痛身体不仁、疼痛腹满、咳逆下利肿脓......曰腹痛、曰头痛、曰腹满、曰咳逆、与人下利、曰排脓、曰四肢疼痛、曰挛急、曰身体不仁,一是皆结实所致也。其所谓痛者,拘急也。若夫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皆以芍药为主药,而其证如此。由是观之,主治结实而拘急也明也。
有点意思
记得郝万山老师曾讲过,有个足球队因为队员抽筋而经常输球,于是比赛前大家都喝一碗芍药甘草汤,果真队员们都没有再出现抽筋的现象,可还是输球,因为喝完芍药甘草汤,大家的脚都软了。
(本文作为学习心得笔记,非绝对正确,错误的地方希望能够指教!)
心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