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辛波丝卡的一首《金婚纪念日》,父母刚过完金婚没多久,不由得把父母拿来对照。
开头几句,令我拍掌,说得太对了。“他们一定有过不同点/水和火,一定有过天大的差异”。记忆中,我们是在父母的争论中长大的。我的父母就是有着天大差异的人啊。之所以用争论、不用争吵来形容他们,是因为我的母亲是一个素质很高、识大体明事理的女人,父亲则是一个蛮横不讲理、以自我为中心的男人。我的母亲对父亲总是非常大度,很多事一笔带过,虽不满意,却以接受为最终收场。但我的母亲是受过教育的现代女性,学历比父亲还高。她做不到完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虽说不争吵,抗争是一定的,三天五天的就有一场争论,大到家庭支出,小到煤炉盖盖。我母亲内心是不服输的,只是骨子里老祖宗遗留的传统美德在起作用。
说到彼此欢愉我就不知道了,父母在我们面前都是一副相互不屑的样子,我可想象不出他们如何“互相偷取并且赠予”的样子。他们有爱情吗?我是不相信的。前一久父亲萌生写回忆录的想法,并开始动笔。父亲只有初中水平,很多字不会写,都要问我老三届高中生的母亲。我对母亲开玩笑地说“您怎么不写?”母亲脱口而出“有什么好写的,一辈子都是悔。”我的父亲马上就跳将起来了,那神情是你还悔,仿佛母亲跟着他这辈子占了很大便宜。“紧紧搂着,他们窃用、征收对方如此之久”,噢,虽然不能用相亲相爱来形容,但这对于婚姻五十年的夫妇来说,一点也没说错。
紧接着,辛波丝卡让我看到了一对金婚夫妇的平和。他们“性别模糊,神秘感渐失/差异交会成雷同”,但对于我的父母来说,还没有进入这种境界。我的父亲依然骄横,对母亲颐指气使,言词苛刻,想指责就指责,一幅穷凶极恶的样子。仅仅限于对母亲,在儿媳妇面前却是唯唯喏喏,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我媳妇要我不怎么怎么……”儿子面前说两句也瞬间就被挡回来了。可怜的父亲,只有在母亲面前才能找回他男人的尊严、家长的威风。母亲依然接受她的横不讲理,实在过份了,也只是弱弱地回一句两句,却再也不和他争论了。我知道母亲对父亲算是彻底认命了。
辛波丝卡说“这两人谁被复制了,谁消失了?/谁用两种笑容微笑?/谁的声音替两个声音发言?/谁为两个头点头同意?”我的父母还没有和谐成一个人,他们两个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但这两个曾经天大差异的人也今非昔比,达到了和解,没有了争论。母亲现在是心甘情愿地由着父亲,不气不恼,一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样子。有时碰到子女免不了诉说一下心中的委曲,我也用“谁谁现在一个人,孤单得要命,父亲虽然蛮横,但你腿子摔伤了,也只有父亲天天陪伴着”这些话来开导母亲。母亲更释然了,一幅快乐的样子。
嗯,五十年的婚姻,用熟稔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彼此都摸清了脾气,明白了心性,只要是一心一意维护这个家,别的还有什么好说呢。人生苦短,彼岸在即,哪怕不是携手同行,一前一后地走着也是一个照应。不能走散,才是老年父妇最大的愿望——是冤家也要冤到头。
诗结尾两句“在金婚纪念日,这个庄严的日子/他们两人看到一只鸽子飞到窗口歇脚”,我的父母大概达不到这样庄严的境界。我以后大概会达到这种境界。但我更欢喜他们生活在人间烟火气里。我喜欢一回家就看到乱嚷乱哇的父亲,碰到子女就唠叨不已的母亲,两个人意见相佐,却能结伴同行。
生活有喜怒哀乐,他们还有热爱,还有欲望,还有不满,但是他们没有力气再争论了。
2019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