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七言诗的起源,似乎比五言诗更早,至少是和五言诗同时。
但是,标准的五律南朝梁代就已经出现了,至于最早的七律是哪一首,真不太好说。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古人称为五律、七律的作品中,有很多并不是完全符合格律的规则。
例如严羽认为古今七律第一的崔颢《黄鹤楼》就不是标准七律。
有很多人认为,沈佺期的《独不见》是最早的七律,不过,说起是第一首七律并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
一、沈佺期《独不见》不一定是第一首七律
沈佺期的《独不见》是一首乐府诗,但是以七律的形式写成。因为用了乐府古题,所以常常被归类为乐府诗,其实这是当时比较罕见的标准七言律诗: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独不见》
因为唐高总时期,五言的排律成了科举的主要诗体。所以五言律诗比较盛行,这个时期,有三个人开始写了不少七言律诗 。
而且,他们的七律注意规避了早期律诗的失粘现象,是完全符合格律的七律,这三个人是宋之问、沈佺期和杜审言。
二、失粘的七律
无论是七律还是五律,早期的格律诗大多是失粘的。
在南北朝后期,有大量的失粘五言律诗,即使到了初盛唐仍然很多。自然在七言律诗中,也会常常见到这种现象,
例如李白的那首《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一首著名的失粘的七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老街用【】{}框起来的两组:去vs宫,代vs山,平仄不同,这就是失粘。
女皇武则天(624年-705年)搞过一次石淙诗会 ,她作的一首七律也有失粘的问题,《游石淙诗 》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如果把这种不标准的七律也算入的话,至少隋唐过渡时期的斗酒学士王绩,也有这样的作品。如《过程处士饮率尔成咏 》
莫道山中泉石好,莫畏人间行路难。蜀郡炉家何必闹,宜城酒店旧来宽。
杯至定知悬怪晚,饮尽祇应速唱看。但使百年相续醉,何愁万里客衣单。
这首诗失替失粘的地方多一些,但也是七律的雏形了。
三、 杜审言实为首倡
对于早期的七律,明人胡应麟说,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功不可没:
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五言则“行止皆无地”、“独有宦游人”,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北地寒应苦”,七言则“季冬除夜”、“毗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少陵继起,百代楷模,有自来矣。( 胡应麟《诗薮》内篇)
七言诗一直不受诗人的重视,汉魏南北朝以至于初唐时期,大力写七言诗的诗人极少。比较有名的如张衡四愁诗、汉武帝柏梁诗、曹丕的燕歌行等。
进入南北朝后, 鲍照七言诗则在诗史上占有显要的地位, 但是他的时代,还没有平仄、四声的理论 。
进入唐朝以后,七言诗的地位才渐渐提高,一直到与五言诗分庭抗礼的地位。
胡应麟说,刚刚进入唐朝时,就没有七言律诗,是杜审言开的先河。对七言律诗贡献最大的三个人是:宋之问(约656 - 约712)、沈佺期(约656 - 约715)、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其中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年龄最大。
杜审言的《守岁侍宴应制 》就是一首完全符合格律的七言律诗: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不过,是不是一定比沈佺期的独不见早一些,就很难说了。
四、李世民存疑的七律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位诗人,他的几首七律非常标准,反而令人生疑。
例如《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诗》 押青韵
秦朝朗现圣人星,远表吾师德至灵。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兰荪尚有馨。堪叹逍遥园里事,空馀明月草青青。
《缺题赞》押寒韵
功成积劫印纹端,不是南山得恐难。 眼睹数重金色润,手擎一片玉光寒。炼时百火精神透,藏处千年莹彩完。 定果薰修真秘密,信心莫作等闲看。
《題白馬寺》/《题焚经台》 押灰韵
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缺题赞》也有人说是宋太宗赵光义的作品,或许皇帝都喜欢拜佛吧?李世民比其宋之问 、沈佺期 、杜审言 等人早几十岁,而这几首标准的七律没有见到这个时期常见的”失黏“现象,确实有些可疑。
五、武则天石淙诗会上的16位诗人
公元700年(武周圣历三年)夏天,武则天率群臣畅游中岳嵩山,后避暑石淙河。在这里武则天大宴群臣,并搞了一次诗会,上面录入的那首失粘的七律就是武则天即席所作。
武则天作完后,命令从臣16人奉和作诗。 而且要求大家都要做七言诗:
各题四韵,咸赋七言。《夏日游石淙诗并序》
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作八句四韵的七言律诗。武则天这次诗会共有17首诗, 大多数有失黏现象,其中太子李显的七律又失黏又失对。
完全合乎标准的七律只有4首,分别是沈佺期、薛曜、崔融、苏味道、李峤。
模棱宰相苏味道(元648年-公元705年)的七律如下:
雕舆藻卫拥千官,仙洞灵谿访九丹。隐暧源花迷近路,参差岭竹扫危坛。重崖对耸霞文驳,瀑水交飞雨气寒。天洛宸襟有馀兴,裴回周矖驻归銮。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崔融(653年-706年)的七律如下:
洞口仙岩类削成,泉香石冷昼含清。龙旗画月中天下,凤管披云此地迎。树作帷屏阳景翳,芝如宫阙夏凉生。今朝出豫临悬圃,明日陪游向赤城。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可见在那个时期的七律标准尚未完全定型。
结束语
五言律诗也是在唐朝成熟的,但是南北朝的诗人就写出了标准的五律和五言排律。
宋之问 、杜审言,以及参加石淙诗会的17位诗人(加上武则天),都是同一时代的诗人。其中李峤(645~714年)与杜审言同年出生,狄仁杰(630年-700年)比他们两个人大15岁,生于624年的武则天比狄仁杰还大了6岁。
很难说是谁写出了第一首七律,沈佺期《独不见》是第一首七律的可能性并不大。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