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要多努力才能迎头赶上

高考成绩公布这天,有人忙着欢庆,有人忙着懊丧。

成绩好的全家人都喜笑颜开,分数低的,家里的气氛会低迷一个星期以上。

人生中的每一个大考都是一场战争,赢了的人会拥有优先选择权。

报考喜欢的大学,去往想去的城市,拿到一块足够硬的职场敲门砖。

输了的人,就和看得见的阳关大道失之交臂,走上崎岖的小路。

选择优等生挑剩下的学校,去愿意收留自己的地方就读,和普通的小公司度过难熬的创业生涯。

高考或许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但对于普通人而言,高考结束的四年时间,你的成绩可以决定你所处的环境。

能不受环境影响的人少之又少,不要把自己想象成出淤泥不染的莲花。

低概率的成功案例对普通人而言并没有参考意义,输掉了高考,可能要花十倍的努力才能迎头赶上。

两个学生,一个考上了985名校,一个勉强上个三流大学。

入学之初,学费就差了好几倍,上名校的一年只要几千块,住宿费用一千多,还有国家的各种补贴,在学校食堂吃顿饱饭五块钱以内就能搞定,在校医室开药可以享受一折优惠。

三流学校学费每年就要过万,基本没什么补贴,时不时就要收取各类杂费,吃饭几乎和外面的餐馆没什么区别。

保守估计,几年下来,两个学生光是在学校的固定支出就相差五万以上。

家里有矿的自然无所谓,但很多想靠着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家境还没有优渥到可以随意挥霍的程度。

高考后去什么学校读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给父母多大的压力。

考上名校是为父母减压,三流学校就是把你的未来也压在了父母肩上。

都说教育是最好的投资,但可气的是,花重金读了几年书,最后拿到的文凭含金量反而不高。

想要获得知名企业的岗位,还需要接着深造提高学历,才能获得入场券。

游戏规则向来如此,如果你没有坐吃空山的本钱,还是要早一点认清现实。

名校和三流学校最大的区别是环境和氛围。

社会对名校的认可程度不言而喻,从校园里走出去的社会精英,会斥巨资回馈母校,名校的影响力也在逐年攀升。

名校的建校时间动辄几十年,各类基础设施远胜于新成立的挂牌学校,有些学校的单一校区都比三流学校的总建筑面积大上好几倍。

很多城市以名校为荣,愿意把优秀的地段给予知名高校。以北大为例,坐落在寸土寸金的海淀区,住着人人羡慕的学区房,一年的住宿费却只要九百块。

名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大礼堂等设施更是高出好几个段位。

看得见的对比已经如此明显,看不见的氛围更是天差地别。

身处名校,你所能接触到的老师都是曾经的学霸,唯有通过无数次测评,拿下各类证书才有资格在名校任教。

你的同学都是和你水平相近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可能是你未来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社会资源。

临近毕业,进入学校招聘的都是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有很多大公司为其预留好了岗位。

在名校,很多时候你看见的是一个人优秀的上限,身边人的优秀能让你加快脚步,爬得更高。

而三流学校的师资水平自不必说,没什么经验的兼职老师随处可见,有些课程直接从校外的辅导班拉几个人过来糊弄学生。

同学的学习能力也大同小异,很多三流学校的学生娱乐生活有多丰富懂得都懂,想要在喧闹的声音中保持清醒,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毕业之后,全凭一腔热血去闯荡,对学历有要求的企业自然对其关上了大门。

在三流学校,很多时候看见的是一个人普通的下限,身边人的平凡让你失去危机意识,一路走低。

学习能力不出众的人,大都有投机心理,大肆鼓吹读书无用论。

在人际交往上面狠下功夫,希望遇见贵人赏识。

但身处名校和三流学校的两个人,前者遇上贵人的概率,要比后者高上很多。

很多圈子不是硬挤就能进去的,而考上一所靠谱的大学,是你打开社会资源的有利条件。

说了这么多,高考失利,没考上名校,真的就只能做个普通人了吗?

对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来说,确实如此。

很残酷,但这就是实话。

心灵鸡汤都说一场考试不重要,但人的一生,恰恰是由一场又一场的考试来定胜负。

意识到人生的每一场考核都很重要,才是进步的开始。

参加过跑步比赛的人都知道,前面落了太多的选手,很难突然就跑到领先者的前面。

那些出现反转的比赛我们称之为奇迹,之所以叫奇迹,就是因为它的概率低到发指。

希望虽然很微渺,但总比绝望要强。

如果你还想赶上那些高考中赢了你的人,就要做好流血又流汗的准备。

找准自己的方向,花十倍的力气去学习钻研,花百倍的力气去靠拢资源。

把白日梦戒掉,认真面对每一场考验。

告诉自己,贵人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你自己付出了足够的代价。

换个领域,你也许能赢得漂亮。

别人花十二年的时间赢了一场高考。

你想赢,就要做好又一个十二年的准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