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周四晚上,心灵家园的伙伴们将共度美好的时光,开启《爱的语言》的学习和分享。
这周我们共同学习和探讨《爱的语言》第七章“处理与他人的冲突”第四小节:不要迁怒于人。通过两位老师的深度剖析,我们认识到:迁怒于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长期的生活模式、习惯养成所致;二是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当然,愤怒是一种合理的情绪,我们要接纳它,然后去分析化解这种情绪。以达到既能照顾好自己,又能不迁怒于人。从中找到平衡合作共赢的目的。
书中阮老师通过事例,细致入微地描写一位丈夫心路历程的成长和转变,让我们也认识到爱一个人,为什么有时候会心生怨恨?为什么夫妇关系沟通不畅、气氛紧张?爱的语言一直强调,待人以爱以敬这个总原则,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位,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有什么样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才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呢?”当我们看到自己深层次的愿望后,我们的情绪就会缓和下来,心情就会轻松一些,当情绪稳定后,我们的理性思维模式才能启动,才能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家和万事兴”。其乐融融的家庭时光是我们每个人幸福的来源,为了这种美好幸福的生活,我们要避免迁怒于人,尤其是最亲近的人,家是港湾,爱是退路。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关键。亲人间的关系之所以很难,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评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时代改变了,我们爱的方式却没有改变。以前物质很匮乏,所以爱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对方的物质需求。但现在,物质需要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则日益的突出。所以,我们应该进化我们爱的方式,重视爱人和其他亲人的心理需求。
爱的语言四要素,非常巧妙地把人的心理需求及深层次的愿望展现给我们,需要我们慢慢的体会,刻意的练习,真正的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梳理地清晰明了,入木三分。不要迁怒于人,也是提醒我们,一旦发现自己有这样的倾向,就要防微杜渐,以免养成不好的习惯。如果发现自己常常抱怨,那一定是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我们要向内观,客观评估自己的需要,剖析深层次的愿望,做出合理的结论。
一小时共读时光结束了,我们都收获满满。听老师们的分享,思考自己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愿我们心灵家园的伙伴们,浸泡书香,品味人生。逐渐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活出精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