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大家的认知里,胆固醇高,容易得心脏病,不能吃蛋黄,不能吃鸡皮,不能吃这不能吃那。医生也告诫,高脂肪的食物都不能吃。关于脂肪还是糖是人类冠心病的元凶,历经半个多世纪,总算有了定论。冠心病、高血压、肥胖、胰腺癌等等疾病的元凶是糖!脂肪这个背锅侠终于可以解脱了。
糖,堪比海洛因的“合法毒药”,你还在大量吃吗?
糖,Sugar,非常美味,在吃甜食的同时,大脑就会有多巴胺分泌,可以让你体会到和海洛因一样的欣快感。在感到情绪低落时,吃点甜品,心情就会好转,有些人就沉迷在这种快感里不能自拔,深深把自己吃成了一只胖子。接下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等就会接踵而至。喜欢甜食,是从远古时代一直沉淀在我们基因中被遗传下来的喜好。当时食物获取不易,虽然喜欢甜食,但获取是需要用生命去换的,所以并不会超量。但到现代工业社会,制糖工业大发展,每个人都很容易得到成吨的糖果,索取可以毫无节制,也没有应有的防备,因此整个社会都沦陷了。
需要澄清的是,这里说的糖是蔗糖等人工合成的糖,因为它只有热量,并没有其他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并不同于其他碳水化合物类主食。
2003年,心理学家Thomas Babor和他的同事在一本名为《酒精:不是普通商品》的书中,总结出有关酒精的四个特征:易获取性、毒性、滥用的潜在性和社会负面性。其实糖也不应该是普通商品,它有类似的四大属性,是属于需要控制的物质。目前国外的食品标签上除了写明含有多少热卡,多少碳水化合物,还需要标明含有多少蔗糖,这样可以方便大家选用。但在国内还没有把碳水化合物和蔗糖区分开来,容易混淆概念。
那为什么我们会一直被这个“甜蜜的错误”所误导呢?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糖脂的争论,伊丽莎白女王学院生理及营养学教授John Yudkin指出,大量糖的添加和食用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明尼苏达大学营养及病理学家Ancel Keys则认为,饱和脂肪和膳食胆固醇才是最主要的诱因。
到了1967年国际医学顶级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膳食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心血管疾病的综述文章,淡化了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并转而将饱和脂肪推为罪魁祸首。之后饱和脂肪就一直被各种膳食指南当做洪水猛兽。甚至发明了植物奶油这种动物黄油的替代品,想减少脂肪的摄入。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冠心病非但没有减少,发病率还越来越高。
是我们的科学研究不严谨,还是因为其他原因造成一错再错,真相被掩盖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2016年9月12日,丑闻终于暴露。原来我们的科学被商业操控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群研究人员,在翻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糖业研究基金会的来往信函、内部文件,以及当时有关糖脂争论的历史报告后,将他们的发现按时间顺序排列成叙事性案例研究,并发表在2016年9月12日的《美国医学会期刊: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终于给我们还原了前面所述历史背后的真相。原来,糖业研究基金会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赞助了一些研究计划,成功地淡化了糖的危害,同时将饮食中的脂肪推为导致冠心病的罪魁祸首。可口可乐公司2008年开始也赞助一些研究,成功地把民众的注意力从糖转移到运动上,肥胖是由于运动不足造成的,而不是糖。
但真相永远只有一个,超量吃糖,是代谢综合征产生的原因。
为了健康,请拒绝“甜蜜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