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一个话题引起很大的争议——#月薪一万的同事一年存了十一万#。
事情正如其名,深圳一位博主被其同事超乎常人的存款力深度震撼。
这位同事月薪一万多,家庭幸福没有欠款,但在严苛到“一毛难拔”地压缩生活成本后,年底存下了11万元。
粗略算下来,她一年只花了一万多元,相当于每月900多元,再减去五百房租,实际生活开销仅400元/月。
跟国家统计局2022年公报的数据对比,深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4793元,约为每月3733元。
大胆猜测,这位同事恐怕已经超过了同城95%的打工人。
毕竟“深圳赚钱深圳花,一分别想带回家”,这句话可不是白喊的,甚至还有不少人在倒贴钱上班。
据深圳市统计局统计,2021年末深圳净存款(人均贷款-人均存款)约为-7394亿元,再除以当年常住人口数,意味着,深圳人均银行净存款为-4.18万元,人均“负翁”。
好嘛,有的人一年能存11万,有的人一年倒欠4万,没有对比就没有小丑。
如果更进一步观察他们的生活,能发现两种生活方式:前者人淡如菊识破消费陷阱,对世俗没有那种剁手的欲望;后者是“老板给花呗打工”,活在精致穷的当下渐行渐远。
对于这两种选项,无论哪一种都是一个让人左右为难的人生课题。
这几年有个词很火,“报复性消费”,指人们为了弥补失去的事物和掌控感,而过度挥霍。
对于部分“苦生活压力久矣”的深圳人来说,赚越多花越多,哪怕赚不多,也在用各种办法把钱花出去,以达到心理平衡。
“本来不懂什么是‘及时行乐’,直到养了猫。”
这是如月来深的第二年,虽然基本工资没有太大变化,但家里的猫却从零只变成了四只。
猫砂、猫粮、冻干罐头、益生菌……每个月交完房租的第二件事就是买这些东西,而且只认准牌子货。
“刚开始就养了一只,因为不太懂买到了劣质猫粮,最后反而花更多钱去治病。看着它命悬一线真的很难受很自责,就想当时为什么不给它最好的?”
猫咪们在它们不长且脆弱的一生里,饿了就吃、累了就睡,潜移默化之间,也让如月产生了一种类似的习惯。
作为设计师,通宵工作是常有的事,而越是熬夜,她越觉得花钱理所当然。
以前舍不得背的驴牌包包,买;舍不得去的高档餐厅,吃;舍不得用的昂贵护肤品,囤;舍不得旅游的地方,去。
每次发朋友圈,老家多年未见的闺蜜还以为她飞黄腾达了,只有她知道自己只是花钱停不下来的月光族。
“说不准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如果把每一天都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去过,想到什么就去实现它,这样就很幸福。”
不过如月也很清楚,她虽然爱花钱,但花呗欠款不超过基础工资数是最后的底线。
与之相似的阿纪则把钱花在提升各种技能上,在职考研、小提琴、厨师、摄影、健身……一整套“投资”下来花了大几万,虽然学得不太精,但是这个过程中认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朋友。
“后来遇上裁员潮,跟一起上摄影课的同学吐槽了一下,几个星期之后他突然给我推荐了一个兼职,工资比之前上班还高,莫名有种‘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感觉。”
拿铁效应。
最初是由作家兼金融顾问大卫·巴赫提出,说的是一对夫妻每人每天必定要喝一杯拿铁,两杯70元,一年就是25550元,30年累计花销76.65万元。
在时间的复利下,这对夫妻每天省下来的拿铁钱,足够他们买一辆好车了。
在生活中,“拿铁因子”无处不在,午餐加的一个鸡腿、超过5块钱的外卖配送费、首月九块九的自动续费会员、网购凑单买的杂物……
豆瓣上,有数十个由上百万人组成的“攒钱小组”,他们的宗旨大致都一样——能不花的钱就不花。
潼潼就是「不要买丨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中的一员,她的生活跟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同事差不多,住在月租800元的城中村单间里,家里基本没有改造。
在潼潼背了几年的通勤包里会时常装着一个环保袋,下班之后八点准时抵达天虹超市,捡漏一些7折的菜品,然后步行近两公里路程到家。
为了节约水电费,她坚决不装空调,夏天靠着小风扇度过,家里的顶灯也从来不开,取而代之的是30W的节能灯泡。
周末的时候,潼潼几乎不社交,她会骑着共享单车,前往能使用在“羊毛群”里薅到的消费券、立减金和现金红包的商家,以超低价买到一些食物和日用品。
那些薅来且能转手的东西,比如看完的书、只用过几次的工具、公司发的节日礼品等还在豆瓣或者闲鱼上卖出。
对比起以前理所当然的习惯,现在的“不消费”让潼潼每个月至少多存了3100~4000元,一年就将近四万元。
“不消费主义并不是完全不消费,而是只为必需品付费。我还没想好存钱之后要做什么,反正就一个念头——‘先存着吧’。”
像潼潼这样模糊存钱的人还有很多,尽管看起来像是在适应时代变化的未雨绸缪,但对存多少钱,为什么存钱,存钱做什么并没有清晰的规划。
相比之下,王致远则会为了花钱而存钱。
王致远的主业是HR,在“节流”上做不到潼潼那么严于律己,于是他选择“开源”,即找一份副业——锻炼监督员。
“现在有很多人想减肥和增肌但一个人又很难坚持,我就负责监督他们。”
每个工作日晚上,周末11点到晚上8点,王致远会在线上给报名的会员提供专业的健身指导,包含饮食建议、锻炼计划、动作指导、指标反馈等服务,一个人包月价格是1500元,目前通过在网上发帖,已有4个人报名。
两份工作加起来,几乎是全年无休,他将兼职带来的额外收入作为存款,每月8月和1月停止授课,要么用年假出去旅游,要么作为改善资金买一些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
《2022年轻人攒钱报告》的数据显示,作为职场主力军的90后,凭借41.7%的“每个月固定攒钱”比例,完胜全年龄段,95后则以微弱劣势紧随其后。
而00后“随缘攒钱”的比例高达52.1%,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可支配资金不多,另一方面,年轻不就是该“肆意挥霍”、“有钱就花”吗?
毕竟20岁的时候,谁不是这么过来的?
中国社会学家李银河说:“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
放在这里来看,清醒,能把握生活的度;平和,是在消费时,留有周旋的余地。
这些年轻人通过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展示着他们对待消费和存款的真实感受,并享受在这种状态中。
无论是选择及时行乐,还是做“不消费”主义者,本质上都带有一丝掌控生活的欲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清了“存款”,自己存了多少钱变得不再是互相攀比和量化成功的资本。
他们用实际行动辩白了,账户余额给成年人带来的不一定是底气,或许还有焦虑。真正能让人直面铜臭欲望的,是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在小新看来,不让生活因存款窒息,学会知足或许就是最佳的存钱态度。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