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膺(1697——1754?也有资料显示为1755或1756),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人,清代诗画家。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李方膺出身官宦之家,雍正年间以诸生保举历任乐安、兰山、潜山、合肥县令,有惠政,敢为民请命,人德之。后因遭诬告被罢官,罢官后穷老无依,寓居金陵、扬州,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
李方膺善画松竹梅兰菊等,画竹多为风竹,别具一格。他的《潇湘风竹图》画一方丑石,几竿湘竹,竹梢弯曲,竹叶向一个方向飘动,显示出狂风大作的情景。画上题诗曰: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丁东万玉空。
李方膺画风竹是有深刻寓意的,他在另一首题《风竹图》中写道:波涛宦海几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在当地方官二十几年里,他遭受过几次沉重的打击。
雍正八年(1730),他任乐安知县时,因开仓赈灾,来不及请示上司,而受到弹劾。雍正十年(1732),他在兰山知县任上,总督王士俊盲目地下令开荒,官员们乘机勒索乡民,他坚决抵制,竟然被投进监狱。
乾隆四年(1739)后,李方膺父母相继去世,在家服丧六年。守制期满,受命任安徽潜山县令,权知滁州府,不久调任合肥县令。这时又逢饥荒,李方膺按过去做法,自订救灾措施,且不肯"孝敬"上司,遭嫉恨,又被安上"贪赃枉法"的罪名而罢官。
凡此种种,即他所说的"波涛宦海几飘蓬"。官场太黑暗了,他便弃官去学画竹。做了"画工",他的性格依然未变,"自笑一身浑是胆"。他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
清代书画名家丁有煜曾说:"(李方膺)谢事以后,其画益肆,为官主力,并而用之于画,故画无忌惮,悉如其气。"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则促使他笔下的风化为使万物欣欣向荣的春风,使劳苦大众得到温暖。
除了“风竹”,李方膺也以梅花见长。他的梅花具有净逸之气,凸显出他“笑傲轻王侯”的性格。他的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
他还在题《梅花卷》云:予性爱梅,即无梅之可见而所见无非梅。日月星辰梅也,山河川岳亦梅也,硕德宏才梅也,歌童舞女亦梅也……知我者梅也,罪我者亦梅也。
李鱓评价李方膺的梅,曾说道:“近见李晴江梅花,纯乎天性,元章、补之一辈高品,老夫当退避三舍矣!”以李鱓之孤傲性格,做此评价,把李方膺的梅花与宋元名家比肩,可见心悦诚服之致。
他的好友袁枚则评价其梅称:"傲骨郁作梅树根,奇才散作梅树花,孤干长招天地风,香心不死冰霜下"。的确,李方膺的画纵横跌宕,不受拘束,意在青藤(徐渭)、白阳(陈淳)之间,巨幅则苍老浑古、墨气淋漓,有粗头乱服之致。
李方膺晚年有诗说:"我是无田常乞米,梅园终日卖梅花",画上也常钤"换米糊口"之印。他与居住在南京的大诗人袁枚和篆刻家沈凤过从甚密,时常联袂出游,时人称之"三仙出洞"。在南京,李方膺还结识了篆刻家丁敬。
丁敬傲岸不群,当时千金难得其一印,但李方膺却得到过丁敬刻赠的好几方印。有人对此觉得奇怪,丁敬自己在《印跋》里却透露了心声:通州李方膺晴江,工画梅,傲岸不羁。罢官寓金陵项氏园,日与沈补萝、袁子才游……予爱其诗,为作数印寄之,聊赠一枝春意。
乾隆十九年(1754),李方膺因身体不适回乡。病重之时,他曾勉力致书袁枚,托袁枚为己写墓志铭。可是等袁枚收到书信时,李方膺已离世多日了。据送信人说:"此吾主死之前一日,命元扶起,力疾书也"。
据说,李方膺得的是"噎疾"(食道癌),医者曰:"此怀奇负气,郁而不舒之故,非药所能平也"。临终前,他在自己的棺木上写下一生的遗憾:"吾死不足惜,吾惜吾手!"这个被官场黑暗所伤的失意文人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他的诗文书画令后人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