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路,从解放学生开始。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中华上下五千年,能选进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必须是经典中的经典。一方面,经典之多,能选进课本的经典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课堂短短几十分钟,能教的经典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好这些经典的文章,教读法,教学法,少讲、精讲,最后引导学生从课堂自觉走到课外,走到经典文化的大海洋中畅游。
学生从课堂阅读的狭小天地走到课外阅读的广阔世界中,好处是自主的,不知不觉的。犹记得上学期教读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苏轼写给弟弟的一首词。在上课前,给学生设计了导学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苏轼。课堂上,抓住小序中的“兼怀子由”中的“兼”字,向学生发出疑问,除了怀念子由,还有何目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一句中,“欲”字和“恐”字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心理?查找资料?他为何会有这样的心理?下片中从“照无眠”三个字 向学生发问?苏轼为何无眠?除了想念弟弟让他“无眠”,还有什么事吗?说到这里,让学介绍苏轼当时的时代背景,还出示《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讲了苏轼和他第一任妻子王弗的故事,并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课下去了解他和其他两位妻子的故事。通过课前导学案和课堂上的拓展延伸,学生不自觉就对苏轼感兴趣了。下课时有几位同学主动跑来要我推荐有关苏轼的词和书籍。学生在课堂上对苏轼有了兴趣,课下就会自觉地去通过阅读来了解苏轼,如此广泛地涉猎,对苏轼也就有一定了解了。
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是有一定局限的,而课外的阅读则是自由自在的,是自主自觉的,是轻松有趣的。双减背景下,语文教学之路不妨少点侃侃而谈,给学生搭建一方自由的阅读天地,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