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好多人问,水电怎么了。
开年以来,我账户的收益也挺拉胯,还绿着。虽然我有科技股,但重仓的收息不给力。
代表性的水电,今年大约跌了-6%多。
水电发生了啥?
它就是发电、卖电而已,实际上啥也没发生。
无非就是科技涨太猛了,吸走了很多热钱。
这种情况,我也提示过很多回了。
水电这种票没啥成长性,躺感很强。就像嫁了公务员老公,他每年给家里上交一笔钱。
但要指望薪水大跨步,也不太可能。
理财中有很多「跷跷板效应」。
比如,「红利」和「科技」。
科创50指数今年涨了9%多,但过往坚挺的红利低波指数却跌了-4%。
很多资金从红利撤出来,去炒科技。
另外一个典型的,「股市」和「债市」。
股市一火,也容易吸走债市资金。
带崩债市。
也间接导致银行理财很不给力——银行理财会重仓债券。
有不少读者就在抱怨:
“近来债券跌得太历害了,要不要减少呀,心慌慌”
“银行的R2理财,我买进去5天亏了300多。哎,算了,不看了,放着吧。”
这也是一种此起彼伏的跷跷板现象。
另外一个经典的跷跷板是:「黄金」和「美元」。
黄金是全球性资产,以美元计价。
虽然黄金一再上涨,但并不宜过份看空。
因为可预期的未来,美联储大概率会持续降息,美元下跌,那黄金可能也会受到支撑。
要注意的是——
「跷跷板」并不是100%成立的。
有些条件下,原本负相关的两种资产,跷跷板效果很弱。
甚至还会同起同落。
比如这两年的美元和黄金,就同步强势了。
令人精神分裂。
有的人说了,那简单了。
我风骚操作。
审时度势,不断换仓。
股市快不行了,换成债券;债券不行了,换成股票。
科技厉害时买科技,股市不行了买红利。
包括科技里面也有各种细分:AI,芯片,固态电池,机器人...每个都在轮流表现。
那轮流换仓如何?
想法很美好,实际操作容易踩坑,偷鸡不成蚀把米。
很多人换仓时,容易把自己套住了。
如果前些天,你觉得科技太猛了,开始卖掉红利换科技,那最近科技有了调整的迹象。
可能会套在科技阶段性顶部。
去年10月国庆假期之后,有不少人卖掉债券、卖掉大额存单——匆匆忙忙地进入股市。
持有到今天,可能还处于浮亏中。
我们想象中的换仓,好比打地鼠。
自己是拿棒槌的人,一砸一个准。
哪只地鼠伸出头来,都恰好砸中它的头。
但现实生活中,自己却恰好是那只地鼠。无论从哪个洞窜出来,都能被棒槌痛击。
我自己是不擅长精准调仓,所以操作会比较迟钝。
大量的钱,会守在自己擅长的一亩三分地里。
当然,我知道科技会是很重要的主旋律。
我也在小幅度地“打地鼠”——希望能多少赚点。
但,我不愿意多伸手,会控制住仓位。操作上也是分笔买,趁回调多了再多加筹码。
以及,更多会通过ETF来操作。
我是很怕、很怕亏钱的。尤其是,那种修复不了的亏损,会耗费很多情绪。
将「避免亏损」放在第一位。
宁愿少赚,不愿意多亏。
虽然风水轮流转,世界此起彼伏——但尽量守住自己的内心。
20%债券 20%黄金 20%红利 20%科技 20%纳斯达克
那时机就很重要了。
有个小小建议,不要一次性打完子弹。
而是——哪块跌多了、跌惨了,再考虑慢慢进场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