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课知识点总结(求助者是活生生的人),这是刘老师总结的,我直接拿过来用,因为总结的太全面。
我讲两个自己的体会:
1. 老师上课的时候讲男女在沟通方式方面的差别。说男性的大脑功能是单一导向,在一个时间内只能做一件事儿。
我想起来我在厨房做饭的时候,绝对利用起上学学的最小公倍数。
做饭之前脑子里就有一盘大棋。水壶没有热水了,需要烧水;米饭花的时间最长要半个多小时;然后得先腌鱼,就可以进滋味;青菜择了以后先泡着,最后炒。脑子里面运筹帷幄,手脚不停,嘴上还时不时的尝一尝拌好的凉菜,或者冲一小杯咖啡。
自我感觉就像在演奏一场交响乐,可以有几个锅,同时冒着热气,自己就像大指挥一样。
可是等切换到工作的时候,我就变成了男性思维的单一导向。
领导给了我一项工作,我完全可以沉入心流的状态。追踪溯源,竭尽全力找出问题到底在哪。在这个过程中,时间往往流逝的飞快。
但是如果领导同时给了我两项以上的工作,噩梦就来了。我自己很难专注于其中一件事,做着这个又想起了那个。做着那个又惦记着这个。不仅效率不会提高,反而因为新工作的来到,注意力的不集中,效率蹭蹭的下来。
你看我就是这样。做饭上,多线程。工作上只能单线程。
2. 老师上课讲的另外一个知识点。是一点点提高你的视野。比如孩子问题是家长的问题,变成是关系的问题,最后变成是成长的问题。因为心理的成长注定要在挫折中前行。
比如说我最近就和老公,儿子,因为儿子吃零食的问题不愉快。因为老公总是给儿子买零食。
我不乐意,因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我觉得吃零食影响吃饭。第二,吃零食花钱。我很担心他由此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人家不都说,“穷养儿,富养女”吗?
我问了老公,为什么总给儿子买零食?我抗议也无效。他说因为买零食有一种快感。他小时候家里太穷,所以现在很享受买零食。另外一回家,看见儿子,看见零食很开心的样子,他也挺高兴的。
我还对儿子提出了我的不满。“我觉得你花钱太大手大脚了,你应该少花点钱,少买点零食。”
儿子不乐意,他说“你自己不是整天给自己买零食吃吗?为什么你可以买,我不可以买?”
哦,我竟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整天给自己买零食。好吧。
“我是自己挣的钱,而且我也不会乱花,如果我挣钱少了,我就会少买了。”我这样跟他说。
他接着说…“所以你挣钱你就可以买,那我现在又不挣钱我就不能买?这不公平。”
好吧,我意识到了。什么叫做“言传身教”?果然“身教”,“以身作则”,比“言传”更重要。
看来买零食这个问题,既是父母的问题,也是关系的问题,更是成长的问题。
我和老公达成了以下协议,以观后效:
1. 老公每周给儿子一定数目零花钱,让儿子自己买零食。
2. 老公如果自己很想买零食,就先买给自己吃。如果打算买回家里,需要先跟老婆沟通,征得老婆同意才行。
我和儿子达成了下面的协议:
为了给他做一个好表率。我打算以身作则,减少自己买零食。
至于协议能不能执行下来,对于问题的解决有没有帮助,需要先执行两个礼拜,看看再说。亲爱的读者,你有什么建议吗?跟我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