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也没想过,曾经颇为闭塞的故乡小村竟然成为交通要冲,高速公路如巨蟒般从后山贯穿而过并在村头设互通口,国道也开工在即,感觉小村一下子与外面世界串联起来了。
对旧时小村的路还记忆犹新。依邻河边通往镇上的是一条土路,修路时铺垫了很多碎石,天晴时汽车一经过便尘土飞扬,下雨时积水很多,溅起的泥水让人躲闪不及。时间久了,路面逐渐露出碎石,有的很尖锐,当年骑自行车总是左闪右避婉延前进,稍有不慎便被刺破轮胎。村中连接各家各户的小道,大多由溪中的大鹅卵石堆砌平整而成,年代久远,坚固实用。前些年,国家财政专款拔付修建村道,村中的石径小道已被水泥小路取代,虽然利于行车,但那种朴实厚重的感觉不复存在了。事实上,水泥硬化村村通工程最大的硬伤是质量和后期维护问题。小村水泥硬化公路仅十余年,很多路基塌陷路面开裂,问题发生后基本无人问津,以致于如今驱车回村仍要像当年骑自车一样"蛇行"。
小时候很困苦的时候,常常私下感叹自己为什么不能出生于城市?现在看来,很庆幸能在小村中成长,城市的孩子真不懂的大米是怎么来的。小村很漂亮并没有浮夸,四面青山环抱,中间一条溪流把地势平坦的盆地一分为二,形成半圆弧形。老一辈人将这样的地形地貌称为"月亮地",认为出生于此的女子肌肤白嫩,风姿绰约,如月亮一般。印像中小村女子大多甜美,也许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可低估自然条件对人类基因的影响。
但对小村溪流清澈的印像仅有儿时的记忆。彼时扬柳依依、流水潺潺,白色细沙、棕黑河石、灵动鱼虾和碧蓝水系形成一副绝美画作。村民在小溪中抓鱼捞虾,淘米洗菜,劳作之余游泳嬉戏,净身卸乏。河螺一把把地抓,炒煮味道都十分醇美。可惜这样的记忆很短暂,九十年代溪流上游小纸厂乱排污水,一度恶臭连连,满河鱼肚泛白,让人不可亲近。此后,政府关闭取缔了小纸厂等污染企业,但溪水质量并没有明显改善,反而水位持续下降,水色终年染黄,其主要诱因是森林砍伐植被破坏、过量采砂采石、农村污水垃圾随意排放等。同时,在溪流中筑坝拦水发电,活水变死水,漂流物积聚,水流不再畅快,犹如暮气沉沉的老者。
溪流之于小村,是动脉,是活力源泉。先辈砍伐林木后,由捎排工组排顺流而下进入大江直达省城,当时捎排工是令村民艳羡的一份职业。从小村捎排省城约半个月,孩子们总是翘首以盼,等待父亲满载而归,带来心仪的玩具和食品。不少村民以捕鱼为生,常夜晚放钓,清晨都有不小的收获,运气好时还可捕捉到野生鳗鱼。
溪流之水滋润了两岸千亩良田,承载着岁月变迁的烙印,见证先辈们为追逐美好生活付出的辛劳。小村的孩子们从小在水中练就了逆流而上的勇气,他们日后即使在大江大海中也能从容应对。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村民,都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小村的植被逐步得到了恢复,森林得到了有效保护,从高处鸟瞰小村,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风吹丛林发出悦耳的呼啸声又回来了。应该看到,农村自然资源的有效维护、分配和利用,是今后农村实现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集体财产的产权模糊和管理缺位,使得农村资源被无序开采利用,甚至被少数不法分子乘机攫取占有,这是今后农村发展改革必须着力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时间如逆流,它总是迎面而上,永不回头,沉淀下来的是对过往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冀。小村的人和事或已模糊,但那路、那溪,那山,虽然不断变化但印记永恒,故乡小村延续着故事,憧憬着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