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剧叫《我的一九九七》今年在央视播放,那是为了纪念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今天是公元二零一七最后一天,我用《我的二零一七》回顾一年走过的路。
二零一七是鸡年,过年我没有回老家,有三弟、四弟带小孩回老家陪老爸过年,我心里就踏实许多了。
春节过后,天气变暖,转眼就到清明节了,今年清明节我叔牵头给奶奶立个墓碑,清明节前际,老爸发奶奶的碑文给我看,让我修改,由此,我回忆了奶奶的一生,写了《我的奶奶》,作为她碑文的补充吧,奶奶虽一生平凡卑微,但在我心中她是伟大的,文章在@简书公开,入选@散文、@生活家专栏,算是对奶奶的一种愐怀,并用《清明回家记》讲述回老家做清明的经过,文章公开于@简书,入选@散文、@美食、@生话家、@旅行专栏。
转眼到了到五月,山区里的农民春天种的玉米株长的叶子已伸展到盖住了地面,一眼望去,高山脚下的玉米地就是一大片绿色风光,为了考察一家左旋多巴原料药生产企业,我和同事被企业带到了百色德保的玉米地里,察看药物原料所需的猫豆苗的种植规模,多年没下过地,但对眼前的庄稼很熟悉,像见了老朋友一般,但面对满头白发的原料药企业老板,更是对他创业精神的敬佩和对岁月的感叹,萌写了《创业难、守业更难》,公开在@简书,入选@创业、@生活家、@教育、@投资理财专栏。
在庄稼地旁边,看到许多植物花草,许多是小时候用来治病的草药,想到百色德保有个同学开了个艾灸药疗店,便打电话给他说我看到好多野生艾草,他说到处都可采到,店里用不完的, 我想起像眼前野生艾草一样的许多草药,都快被人们忘记了,不由得写了《家乡的野生草药》,在@简书公开,入选@散文、@生活家专栏。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在多年不下地,还是忘不了土地和庄稼的味道,虽然不上山采药,但学校里学的中药知识却深入脑子,因此,一些所见所闻引发了药方的故事,如《老街和它的药方》,公开在@简书,入选了@散文、@民俗、@乡土故事、@健康与养生专栏。
不过,文中的老街两旁的墙壁经过多年风吹雨打后留下的斑斑驳驳,证明了它们的古老与沧桑,而它们的主人却不知换了多少代了,如同我的岳父和他的老屋,他的老屋是老式的四合院也住过好几代人了,而他在今年五月吃了一餐母亲节大餐后,等不及子女为他过父亲节就发病了,在他病重送回他老屋的当晚,我写一篇《岳父大人》,回顾他为我的付出,公开一些他人不知的生话片段,特别是他背着我小孩的背影让我忘不了,文章就作为对他的怀念,公开在@简书,入选@故事、@婚姻育儿专栏。
人生就是这样,扶养子女,盼望长大成材,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愿望,七月底,把儿子送到广州机场乘机去他乡求学后,算是松一口气,第二天至番禺花莲山一游,看到古采石场和古码头,领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石头都要离开生养之地,更何况是人,要成为有用之材哪能不远走高飞,为此,写了《番禺莲花山游记》,公开在@简书,入选@建筑圈专栏。
不过,不管走到哪,都离不开思念故土,不管离多久,改不了乡情,对家乡的感情是割不断的,今年是家乡建自治县的三十大庆,三十而立,为家乡改变而感到高兴,由此,自豪地写了《我的家乡是环江》,在县庆前夕公开在@简书,入选@首页、@民俗、@乡土故事、@旅行、@散文专栏,县庆前一天,受邀的海事法院的老乡开车回去参加县庆,约我同行,走了近七小时的路程,出了高速路口,不远便走上刚开通的新路,十几分钟后,便回到充满欢乐气氛的县城,晚上和老同学们在江滨小楼上,欢聚一堂,共叙友情,开怀畅饮,席间,江河上燃放的庆祝烟花腾空开放,姹紫嫣红,五彩缤纷,映红了我们这些故友新交的脸庞和盏盏斟满的酒杯,真正体会到了"酒逢知己千杯少",也体会了王维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饮酒易,但西出阳关难,像我们秋季西北一行,六天时间两天在路上,辗转在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上,戈壁沙漠、盐湖草原、驼铃羊群、边关洞窟,无不让人见识到山河的辽阔和历史的久远,我触写了《秋天去茶卡盐湖》和《敦煌让我走进历史》,公开在@简书,入选@散文、@旅行在路上专栏。
今晚,自己的2017年就要变成历史了,因为2018年的钟声快敲响了,让我们迎来2018年的春暖花开吧。
——写于2018年元旦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