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朋友沟通,交流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似乎我们表达方式上有一定差异,让我很困惑。
本来我认为朋友间只要有真诚就可以,没想到表达方式有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误会;弄得我都不会说话了;在想这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是文化差异?还是个性差异?
曾经李老师讲课时多次提到过,要看(见),听(闻),(听话要听音儿)或许我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只是没太重视?存在于朋友的交流上,也存在于老公和孩子的交流上,难道我不懂他们的音儿?!搞不懂他们语言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真的有必要好好研究一下不同的说话方式了!了解了一定会比现在有进步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经有一好朋友;不无骄傲的语气跟我说,中华民族是个说话含蓄的民族,你们说话太直接了。说话嘛,就是为了表达,利利索索,痛痛快快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为什么象文人墨客一样整天吟诗作词,含蓄绕弯,累不累啊?!当时对朋友的话很不屑;现在想想,你能决定你怎么说话,但决定不了别人怎么说话;再者,如果我行我素,毫无顾忌对方的说话方式,有时难免会伤着别人,或者显得不够尊重。 今天,我特意跟那位朋友请教,什么样的是含蓄的说话方式?朋友非常耐心地如下说:
“含蓄的主要作用是给对方面子,让气氛不会太尴尬;比如裤子拉链没拉,直接说就会尴尬
我们会说你鞋带开了,你一低头自然看见拉链开了;又提示了又避免尴尬!”
“说话跟做菜一样,也讲火候”
“举个含蓄的例子吧!”
“如果我发现你很饿”,
我可以说“瞧你饿的,咱赶紧吃东西去”
也可以说:“到饭点了,要不要吃点东西了?”
还可以说,“我有点饿了,你愿不愿意陪我吃一点”
第一个叫直接;中间的叫客气,最后的叫含蓄。
“你说话表达很直接!”“有时候你会把情绪说出来!”朋友跟我说。
还有一次我心情很不好,跟知心朋友发脾气,次日早上心里很内疚,立马电话道歉。结果对方说,我们之间不用道歉。我又迷糊了,不是做错事情不要紧,道歉了就可以化解对方50%的不开心么?朋友发来庄子的一句话。
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意思是:踩了街上行人的脚,就要道歉说自己放肆,兄长踩了弟弟的脚就要怜惜安慰,父母踩了子女的脚也就算了。所以说:最好的礼仪是不分人我,最好的道义是不分物我,最高的智慧是不用谋略,最好的仁爱是不偏私亲近,最大的诚信是不用金钱来质证。内心一下子涌上来一种感动;是我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的感觉。也被古人的至高境界所折服。
我知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沟通方式都有所不同;比如韩国人说话很讲礼貌,但说话内容表达较直接;因为韩国人的脾气很急。被称为毒舌的金星就是朝鲜族的;她中文说得相当好,不说一般的中国人,就是诙谐幽默的主持人,也要在她面前谨小慎微的,否则弄不好连面子都保不住了!她的真性情的个性,一针见血的犀利风格;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场;直言不讳,毫不留情,让人汗颜,为了说话的她和听她话的公众人物而手里捏把汗。不清楚她会不会说朝鲜语,但是她的说话的直率跟她是朝鲜族应是不无关系的吧。
日本人说话:是全球有名的含糊暧昧,他们不喜欢表达得太清楚;而且有严重的从众心理,总喜欢随声附和;点头称是。他们也喜欢礼貌地展开来,以免突兀。有时去拜访大客户的时候,我仗着我们有不同文化,不同交流方式为理由,可以直接催促客户下订单。因为我是外国人,违背他们的说话方式,也不属失礼。有时候日本人明明是不同意,但他们还会用“はい”(是的)来表达。
澳洲人是说话挺直接的,但有时候也是过于热情,显得有点啰嗦。有时我急着问路,而后我会后悔,很简单的指路变得有点长篇。
语言只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相对容易,但思考方式则源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但同样文化背景下也有不同地域的不同表达;人和人的性格不同,更会有五花八门的表达方式。
所以啊,我认为语言表达受文化的影响;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个性,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经历。这反倒相对简单一些,只要有意识地交流,说话不要自顾自地,也考虑到对方的说话方式,给予相应的尊重,用心沟通交流就皆大欢喜了。
当然,我自己也会保持自己原本的说话方式,跟之前所不同的就是努力尊重对方;学会走心,学会“听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