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江西九江。此行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少年时代诵读白居易《琵琶行》时埋下的种子。"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诗句中的画面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如今,我终于有机会亲临这座因诗而名的浔阳楼,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文人情怀。
夜幕降临,我站在浔阳江畔,远眺灯火阑珊中的浔阳楼。这座始建于唐代的楼阁,历经多次毁建,如今依然傲立于长江之滨。江风拂面,恍惚间仿佛听见了琵琶女的琴声,看见了"醉不成欢惨将别"的白居易。夜色中的浔阳楼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江水拍岸的声音与远处轮船的汽笛交织,构成了一曲现代版的"浔阳夜月"。
次日清晨,细雨蒙蒙中我登上了浔阳楼。烟雨笼罩下的长江别有一番韵味,江水浩渺,对岸的景色若隐若现,恰如"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意境。楼内陈列着历代文人墨客题咏浔阳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幅巨大的《琵琶行》全文。我驻足细读,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带我穿越回那个秋夜,目睹了那段跨越阶层的知音相遇。白居易被贬江州的落寞,琵琶女身世飘零的悲苦,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中得到了升华。这种对人性共通情感的深刻理解,正是白居易诗歌永恒魅力的源泉。
"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诗中提到的浮梁,即今日景德镇一带。受这诗句的牵引,我离开九江前往景德镇。一路上,赣东北的丘陵起伏,茶园连绵,不禁想象唐代茶商奔波的身影。景德镇与诗歌的渊源远不止于此,这座以瓷闻名的城市,其陶瓷文化的发展与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时期有着深刻。
踏入景德镇,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瓷土的气息。在中国陶瓷博物馆,我目睹了从古至今的陶瓷发展历程。唐代的青瓷温润如玉,宋代的影青瓷清雅脱俗,元代的青花瓷华丽大气,明清的彩瓷绚烂多姿。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中国陶瓷技艺的演进,也印证着白居易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审美意境。在古窑遗址,我看到了复原的古代制瓷场景,工匠们拉坯、修坯、施釉、烧制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智慧与耐心,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不谋而
最令我欣喜的,是在一家老字号陶瓷店邂逅了一套青花茶具。胎体轻薄透光,釉面温润如玉,青花发色沉稳,描绘的山水意境悠远。店主是位年过六旬的老师傅,他告诉我这套茶具采用了传统配方和手工绘制,每一件都需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捧着这凝聚匠心的艺术品,我忽然理解了白居易诗中"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的生活美学。陶瓷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自然之道的感悟。
回望这次旅程,从浔阳楼到景德镇,从诗歌到陶瓷,看似不同的文化符号实则有着内在的联系。白居易的伟大,在于他既能写出《琵琶行》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鸿篇巨制,也能创作大量描写日常生活琐事的闲适诗。他关注人的命运,也珍视物的价值,这种全面的文化视野,使他成为唐代文化的集大成者。而景德镇陶瓷从实用到艺术的升华过程,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器以载道"的深厚传统。
在归途的车上,窗外是飞速后退的景色,心中却是沉淀下来的文化感悟。这次旅行不仅满足了我对诗歌意境的追寻,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立体而鲜活的认识。浔阳楼的烟雨长江,景德镇的素胚青花,都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次跨越千年的文化邂逅,正因为有了情感的浸润,才显得如此珍贵而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