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本文参加书香澜梦120期“初”主题文活动。

人都会有迷茫、胆怯的时候,一些人就此迷失在生命的浓雾里,有些人心中念着那根发光的稻草,拯救自己。
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生性胆小,害怕黑暗,常常胡思乱想一些鬼魂和巨蟒这类可怕的东西。晚上,房间不开灯,他就不敢睡觉。不等天擦黑就已经不敢出门。在学校,同学们叫他“胆小鬼”,经常欺负他。
一天,家里的女佣看见小男孩哭着跑回家,就知道有人欺负了他,就对他说:“不要伤心,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告诉你一个方法,下次如果再有人吓唬你,你不要跑开,挺直身体,重复念这个咒语‘罗摩,罗摩,罗摩’,这样你就不害怕了。”
小男孩半信半疑,再有人欺负他的时候他就念叨了那个咒语。结果他真的不害怕了。男孩兴奋地告诉女佣。女佣还说:“当人害怕、惶恐不安时,需要抓住某样东西,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她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当大象经过农贸市场的时候,它的鼻子左右摆动,不是卷起香蕉,就是卷起椰子,弄得市场一片混乱。人的心如同大象的鼻子一样,天生不安分,总是心神不宁,左顾右盼。聪明的驯养师在带领大象经过农贸市场时,会给它一根竹棍,让象鼻卷住。大象很喜欢,卷得很牢。一旦大象的鼻子稳住了,它就会变得淡定、专注,香蕉和椰子再也不会让它分心了。害怕时念的咒语,就是那根竹棍。人若抓住它,心就安静下来,不胡思乱想,也就有了勇气和力量。
从此之后,胆小的男孩一直把念咒当成内心的拐杖。他杵着它,安然度过每一次磨难。长大成人后,他的心越发镇静、坚强,充满力量,成为一个无法撼动的人。
这个人就是印度国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
念咒其实是正念练习的一种。人只要反复念诵同一个咒语,就能反复将心拉回对当下的觉知中。
佛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当人进行正念练习,把心力、心念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不散乱,不迷茫,就能活在当下,释放出惊人潜能。
李小龙是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他说:“我不害怕练习过一万种腿法的人,我害怕把一种腿法练了一万遍的人。”
神经学家的研究证明,当系统化念咒时,会对人脑产生强有力的作用。它能汇聚大脑的能量,专注于一点,形成脑磁场。而这种强大的磁场,恰恰是定力与智慧的来源,是人最初始的、强大的力量来源。
据说,南怀瑾有一个美国学生,抱着求证的心态,想看一看念“准提咒”是否灵验。试了几天,没有效果。别人告诉他,至少要念十万遍。他坚持念到一百万遍时,发现身心特别舒服。他用8年时间,将“准提咒”念了一千多万遍。他说,现在很轻松就可以将思想集中起来,遇到什么难题,很快就能想出解决办法,而一件事情做完之后,说放下就放下了。
长期持咒,其实是长期进行正念练习,能让人毫无保留、无怨无悔、顺畅地进入当下。如果我们注视当下,就在这一刻,当下便会轰然洞开,我们会发现,自己注视的其实是大我,是属于自己的整个宇宙,于是曾经迷失、孤独、充满乡愁的我们,终于睁开双眼,找到最初的自己,找到了回家的路。
正念,可以让人拆掉思维的墙。
“为了看见田野和河流,
打开窗户是不够的。
为了看见树木和花朵
眼睛不盲是不够的。
你还要舍弃一切哲学。
有了哲学,就不会有树木,只有观念。”
这是葡萄牙诗人佩索阿一首诗中所写,他信任这个世界就像信任一朵雏菊,因为他看见了它,而不是思考了它。
“观念”“看法”“见解”“执念”,以及“论断”……这些东西密密匝匝横卧在心中,会形成“想法的灌木丛”,分割我们的视线,以至于看不见世界最初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念咒”,能够帮助帮人拔掉“想法的灌木丛”,直接与世界建立起初始的、全然真实的联结,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看见真实的东篱与南山,真实的田野与河流,真实的树木与花朵。这时,人以纯粹的赤子之心站在天地间,成为最亮的那束光,穿透世俗的黑暗和命数的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