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对比两个例子:
抽象性定义: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喜悦快乐与稳定的心理状态。
操作性定义:幸福: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林语堂语录)。
抽象性定义:吹牛指夸口,说大话;坦诚是指不隐瞒;炫耀即特意强调自己的某样优势;低调是隐藏自己的能力不显示出来;城府用来比喻令人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
操作性定义:一个人揣着一根牛毛就说拥有一头牛,那是吹牛;有一头牛展示一头牛,那是坦诚;有九头牛把每头都拉出来遛一遍,那就是“炫耀”;有九牛才露一毛,那叫低调;有个养牛场硬是假装没见过牛毛,那是城府。
从上述两个例子中可以发现:抽象性定义笼统、宽泛,内涵有点把握不住。操作性定义简洁、明了,意思一目了然。
所谓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即将一个抽象的概念通过可重复的、可测量的、可观察的方式来表达。再看两例:
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政治就是让对手下来,咱们上去;宣传就是要让大家都认为咱们好,别人不好;革命就是满足睡地主小老婆的愿望
所谓幼稚,就是既憋不住尿又憋不住话;所谓不够成熟,就是只能憋得住尿,却憋不住话;所谓成熟,就既憋得住尿,又憋得住话;所谓衰老,就是指憋得住话,却憋不住尿。
在管理学领域,操作性定义的目的是为了能客观准确地描述某种工作行为或个人特质;为他人重复验证提供具体的参考;便于别人和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避免不必要的歧义和争论。
在幼儿园,老师正给家长汇报其子女的生活表现:尊重别人,与他人友好相处,讲文明礼貌,独立性强,聪明伶俐等等。这时,一千个家长就会有一千种理解。相反,如果老师这样描述其小孩的表现就基本不存在分歧:今天他把一棵糖果给了邻座,还帮同学盖了被子,能独立穿衣脱衣,会使用电话,会刷牙,会用筷子,能辨别三种颜色,能从1数到20等。
在管理实践过程中,之所以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对所探讨的概念没有明确客观的操作性定义造成的。大家在不同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定义来探讨同一个问题,这样的探讨肯定会产生很多误解和歧义,很难获得一致的结果。基于此,我们发明了很多HR工具,如BD面试、SMART法、美世评价法等等,其用意其实就想使用操作性定义来统一大家对某种行为或某个特质的认知和理解。
1、招聘要求:视力好(视力不能低于1.2)。
2、胜任能力描述:
谦让行为:在分配荣誉时谦让行为可以分成三种水平
“主动谦让”指没有任何人提醒或暗示,都能将荣誉让给别人;
“被动谦让”指在他人的提醒或暗示下,才肯将荣誉让给别人;
“不谦让”指经他人再三提醒,都不肯把荣誉让给别人,一定要自己享用;
3、培训目标:能掌握常用接待礼仪(学会握手、微笑和泡茶);
4、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细心谨慎(在大学生活三年多从来没丢过钱包、手机或者个人证件);
4、考核细则:服务态度好(顾客投诉率);
5、岗位测评:出差频率(根据每月出差天数打分);
5、劳动争议:严重违犯规章制度(在食物桶里吐痰)。
限于篇幅,在这里没有详细展开,但大家足以看出,操作性定义贯穿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所以说,学会使用操作性定义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功。其实,HR时常念叨的“对事不对人”,也就是建议大家,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多使用操作性定义,少使用抽象性定义。
当然,操作性定义是为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做出的特殊解释,并非是对某种工作行为或个人特征的全面的、唯一的解释。如果要对变量作全面的解释,能将变量的所有含义囊括,就只能使用抽象性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