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 家国计基层治理信息化建设实践支队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网民日益增加,基层治理信息化和政务平台网络化成为未来政府改革的重要环节。很多专家和学者会从不同的方面着眼于基层治理数字化、一体化平台建设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思考如何让基层治理信息化真正“智能”,支队希望能够回答基层治理信息化痛点和难点问题,为国家信息化治理贡献青年力量。
基层治理为何不智能
支队基于过往实践调研整理出基层政务信息化治理存在如下问题:一、基层社区主客体信息化技能和素养严重不平衡。部分老年人、村民使用手机不熟练,复合型人才欠缺,外引教学成本也较高,严重制约基层信息化平台的发展。二、基层平台、政策跨域整合、一体性差,治理模式单一且治理主体地位转换不明晰。省市级平台信息不互联,同一级别不同责任部门之间平台繁多,入口未整合,重复操作导致浪费,也增加了从业人员的工作量。三、基层信息化建设结构松散,缺少规划和应急备案。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很多基层社区只有网格化方案,没有平台化趋势和倾向,其中社区考虑成本因素较多,经济发展不均衡仍是主要制约因素。
区域一体化让基层治理真正智能化
为解决以上问题,支队在预调研阶段对江苏、浙江等地区的优秀数字化建设案例进行研究,结合访谈和交流希望更好解决基层信息化中出现的问题。
在无锡市政府工作人员交流无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同平台的整合性时,提到无锡仍存在平台繁多,缺少一体化整合平台的潜在问题。支队队员认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更应该传播跨域信息化整合理念。无锡作为信息化和高新科技发达城市在信息化整合意识上并不突出,甚至有相对滞后性。而如果能够以省域为单位更好地统筹规划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基层建设意见的反馈;同时加快青吴嘉长三角模式推广,也许可以提高基层治理信息化效率。
多元主客体参与让“智能”治理规模化
另一方面,也可以注意到数字化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入百姓主体、甚至外来人员客体,增强他们的信息化建设参与感并优化其体验满意度。在和南浔区区委组织部、区政务办等的工作人员交流頔塘未来社区建设和南浔区数字化改革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提及他们基于老城区、社区居民的真实感受,结合政府规划进行了对于未来社区的规划和包容多元主体的设计。支队队员发现很多改革举措都有地方针对不同主客体参与后的体验和可能出现的排斥、不适应等问题准备的解决方案。游客、流动人口也能适应于在未来社区的设计。此外,支队队员希望当前的试点地区和建设可以更多延拓到老城区,考虑区域协调和一体化发展,真正提高所有百姓的获得感。
开放建设让“智能”治理推广化
而数字政务建设不是局限的,多视角、多专业的建设环境可以吸引多元客体的参与。8月10日下午,“家国计”支队聆听青田县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介绍“人才地图”数字化项目建设情况。
将政务平台、信息化与人才吸纳结合是青田的特色创新,这也融合了公司、政府、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最大化智慧平台效益。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接入招募、获取人才信息、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组织部人才科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原创才企匹配算法和信息化模式能够精简大量线下人才交流,也响应了“一次都不用跑”的号召;人才主体在项目中也能真正感受到“以人民为主体”的政务信息化服务,这是共赢的一体化建设。
一体化潮流:创新者与追随者
这次交流中支队成员认识到基层政务信息化建设经历着试错、发展、变革、统合的变化过程。一体化的过程中有领跑者也有追随者,其中体现出参差不齐的信息化建设态势,也会引发数据共享不顺畅,平台不互通,未来建设规划不明确的问题。但可喜的是,我们也看到了基层信息化加速发展、开放包容的态势。新冠疫情催生了更多地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稳步推进;更多智慧社区、城市级智慧项目涌现,例如在和青田工作人员交流时,一名在疫情期间因为无法出国而选择在青田开办西餐厅的华侨厨师也介绍说:“正是因为青田有这样的资源、平台和人才政策,我也愿意回到青田来继续工作,去开咖啡厅,开餐馆,继续我的事业。”
通过十几场的实地或线上调研,支队队员认为,一体化的基层政务建设需要政策支持和统合,地方政府理念、需求、建设、数据共享,同时更需要平台的互联互通,亲民便民。这也呼唤产业上更有温度、有大局观的思考,无论是做平台、做算法还是整体解决方案,都要多考虑如何将内核和外表做到极致,让政务信息化项目能经得住百姓的考验,让多元主客体更有参与感,更有体验感,更有获得感,这也是支队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