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世界曾经很小,但你的世界可以很大。
去旅行的你、去看世界的你,一定知道这里的不同,也终于发现了生活的边界,可以很广很广……
旅行对我来说,就像生活为我打开的一扇门。以前,从不曾想过生活可以有千变万化的样子,也不曾想过我究竟喜欢什么,又对什么抱有热情……而旅行,带着我发现了这些……
*
我从小生活在东部沿海城市,父母很忙,所以没怎么旅过游,习以为常于这种家乡的生活,对旅游是什么、有什么好玩的,完全不知道,也没什么向往。只是想大学以后能去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尽情徜徉在ACG资源丰富的地方。但是很可惜,大学依然没走出家乡,反倒是因为留学,把一个20年没离开小城市的我一下子扔到了异国彼岸。
但是,文化差异来得太强烈,课业负担也不少,使得最初的我总是自顾不暇。而和朋友们结伴去过的那么几个城市,也只是觉得“都来英国留学了,总得去一些城市走走看看,不然多可惜”。
直到我想去伦敦看跨年烟花,但没有同伴陪同,脑仁一个被雷击,从此开启了一个人旅行之路,浅尝了那种“说走就走”又不必迁就的自在,也有了之后那场42天独自漫步欧洲的毕业之旅。我把这段故事写进了我的第一本书《致我们挥霍在路上的青春》,也成了很多人最初了解到我的一个契机。
不过呢,对于当初的书名,以及内容,我是有些诚惶诚恐的。出版社为了帮我蹭热度而定下的书名,我是不太满意的,因为怕被曲解了自己的本意。于我来说,旅行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从不曾将那些时间“挥霍”。而内容方面,虽然自认问心无愧,但书一旦被写出来,被很多人买到、读到,就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我很怕自己做出了不好的表率。虽然那些信息是真实的,但是,女生独行有危险;去旅行一次也不见得对人生有多大影响……
所以,在之后和一些旅行作者一同出的合集书《没有人能独自旅行》中,我谈了旅行对我的影响。谈了旅途中遇到的温暖的人,谈了通过旅行而感受到的广阔世界。
但是,那已经是5年前的事了。现在,是时候再来更新一下自己的想法了。
*
人为什么要旅行呢?
如果说之前那次毕业旅行,对我来说还有几分“寻找自我”的原因在,那么之后,旅行对我的意义更多的是“了解世界”,以及更进一步的“了解自我”。
在“了解世界”时,我有几条旅行原则:
■ 体验当地:在当地就吃当地的食物。泡面从未出现在我的行李中,而我在他乡时吃中国料理的机会也屈指可数。
■ 了解当地:去了解当地与自己的不同,尤其在文化、习俗方面。参加当地的活动,尽可能地找机会和当地人聊天。所以,语言能力很重要。然后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
■ 尊重当地:也就是入乡随俗。去了解当地人的行为和想法,即使不能做到“理解”和认可,但起码做到“尊重”。尊重他们与自己的不同,尊重他们以他们的方式生活。
说到底,自己是“客”。擅自到他人家里去玩,不能在表面失了对“主人们”的尊重。而以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和了解并理解差异的存在,是出去看世界的意义。如果总是以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评论这个评价那个,身在外,心却固执于内。地理位置上走得再远,也没有走出自己内心的边界。
多年来,国人游客在出国旅游时总是常受诟病,原因无外乎因为没有意识到文化差异而表现出的我行我素并从而变成了他人眼中的“无礼”。当然,也有个人自身的修为原因。
试想一下,即使是去他人家作客,我们也是讲究的。会考虑什么时候去,会考虑要带什么礼物,会知道自己是客、不是在自家,是在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也要知道自己在“打扰”主人的一贯生活,所以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客气、要守礼。甚至吃饭时都要客气一下,不能真的敞开了吃。也不能东张西望,随意进出各个房间。要询问,要征得同意等等。即使主人再怎么说“别客气,就像在自己家一样”,但那是主人的礼仪,他们的待客之道,又或者是口头的热情,作为客人,依然有很多事是不能做的。
条条框框罗列下来看似多,但也是一个人的教养的体现,是文明社会中对人的无形约束。既然人与人之前都有这么多默认的规则,作为外来人、到异国旅行时,也是去他国“作客”。这些最基本的准则也得挂在心间。
而且,“严以律己”永远是一种美德。作为“客人”,我们无法要求“主人”(尤其是去外国旅行时)如何对待我们、如何评价我们,也不会在发生矛盾时反倒抱怨“主人”说“你应该宽待我们,不应该对我们太多要求”。但是,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既然是客人,也要有“作客”的礼仪。尊重主人的习惯、习俗和想法,入乡随俗。毕竟,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
另外,我一直觉得,去异地、异国旅行,就是为了发现、了解这些不同。正因为感受到世界的不同,他人思想、文化、理解上的不同,才能丰富我们自身。知道世界之广,无所不有、无所不容。从而打开自己,尊重各种差异性的存在。理解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行为的存在。
如果所有地方都与我们熟悉的环境没有区别,那出去看世界的意义也就不在了吧。
了解自己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身去感受立体又真实的世界之广博,是丰富自己内心的通路之一。而说到底,旅行最终指向的,还是自己内心。
山本耀司说,人要与更强的事物碰撞,反射回来后,从而了解到自己。
旅行对我来说就是这样。去了解了世界之广,从而也在不断的碰撞后感受到了自己是以怎样的样子存在。
透过不同的饮食,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通过交谈,了解他人在想什么、在坚信什么,从而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有着怎样的观念;看到他人抱有的风俗、习惯,了解到自己平时都以怎样的方式去对待生活,又有怎样的行为……
“他们的那种习惯和做法我不太认可,我觉得XXX更适合我……”
“他们那样好有趣,跟我以往认为的完全不同,下次我也试试看……”
通过一次次的出行后,我仔细揣摩自己的各种感情,对答案进行着不断地更新,也感受着自己在时光中的内心成长与更迭。
了解世界,也从而了解了自己。
“原来,即使年龄增长,也可以重新回归校园再学习……”
“你看,到了30岁不结婚的女性也有很多……”
让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有勇气给自己一个不设限的人生。
这些都是“旅行”曾经、也正在一直带给我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