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他谋略智慧博大精深,层出不穷。那么,在张良为刘邦谋划的诸多谋略中,有何特点呢?我们且先来看看张良为刘邦谋划的三件事:
1、取宛城
楚怀王熊心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军西进,在南阳县东面和南阳太守吕齮交战,打败了秦军,攻取了南阳郡,南阳郡守吕齮逃跑,退守宛城。刘邦为了达到“先入定关中”之目的,率兵绕过宛城继续西进。
张良进谏说:“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意思是:沛公(刘邦)您虽然想赶快入关,但目前秦兵数量仍旧很多,又凭借险要地势进行抵抗。如果现在不攻下宛城,那么宛城的敌人从背后攻击,前面又有强大的秦军,这是危险之道啊。”
于是,刘邦连夜率兵从另一条道返回,更换旗帜,黎明时分,把宛城团团围住。后来南阳郡守的门客陈恢从中斡旋,南阳郡约定条件投降,刘邦封赏南阳太守为殷侯,封给陈恢一千户,让他们留下来守南阳,自己率领宛城的士兵一起西进。
2、夺峣关
刘邦解决了宛城,向西进入武关,想用两万人的兵力攻打秦朝峣关的军队,张良劝告说:“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市侩容易以利相诱。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去,给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作为疑兵,叫鹂食其带着贵重的宝物利诱秦军的将领。”
秦军的将领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刘邦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刘邦想听从秦将的计划。张良说:“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意思是:这只是峣关的守将想反叛罢了,恐怕部下的士兵们不听从。士兵不从必定带来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
刘邦认为张良的意见有道理,趁秦军不备,率兵攻打秦军,大败之。然后追击秦朝败军到蓝田,再次交战,秦兵终于崩溃。刘邦于是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3、除项羽
汉四年,楚汉之争相持未决,军中将士都已厌倦战争。加之刘邦被项羽射了一箭,身受重伤,他的父母妻儿也被项羽擒拿。于是刘邦派人游说项羽,约定与项羽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项羽答应了,归还刘邦的家人,解除了对刘邦的攻势,准备东归回封地彭城。刘邦见项羽东归,也准备领兵西归回关中。
此时张良又站出来,对刘邦说:“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意思是说:汉已据大半天下,诸侯又都归附于汉。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
刘邦再次听取了张良的意见。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等组织六十万大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逼迫项羽在乌江自刎。
“取宛城”、“夺峣关”、“除项羽”是张良为刘邦谋划的众多谋略中的三次。这三次谋略的共同特点是:对敌人打击要彻底,不能留后患。这是张良谋略的重要特点之一。
俗话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对待敌人,就应该痛打落水狗,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更不能心慈手软,否则“养虎自遗患”,只会祸害无穷。
(文/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