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学而》篇做个总结。《学而》从三个快乐讲起,说明人生的学习是修养的提升,是”人不知而不愠“的淡泊功夫。接着,讲这份修养要从孝悌忠信的日常处事上磨练,要从礼之用和为贵的人伦功夫上磨炼。最后,做总结,还是强调道德是孤独的,要有“不患人之不己知“的情怀。
这一篇,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大纲。往外找,要在人伦与处事上磨炼;向内找,要有”三省乎吾身“的诚正反思。人生的学,就是在向外找、向内找中反复警醒自己、提升自己。
其实,往外找与向内找,是人生最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对矛盾也是人生最大的课题!
在面对物质世界时,我们会心为物转,会迷失自己,而我们往内找呢?沉浸在自己的精神的境界,我们会不会失去这个物质的世界。这是许多人所担心的,也是许多人所放不下的,我们不敢失去这个物质的世界!
我有许多学习宗教的朋友,或者非常讲究道德与规矩的朋友,在社会的竞争中,变得似乎迂腐了,总是吃亏,这是大家担心的。说句心里话,我也是这么一直吃亏过来的,吃亏多了,才懂得更多。内心的修养与对外面世界的欲望,永远在矛盾中挣扎。往里走还是往外走,我们似乎永远在十字路口,不得安心。
禅宗一祖达摩大师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静观九年。他整日整夜地面对石壁坐着,一言不发,连小鸟在肩上筑巢做窝都浑然不觉。 一天,一个和尚来参访他,这个人就是慧可,禅宗后来的二祖。
一天早上,达摩开定了,走到洞口一看,慧可似雪人般在雪地里站着。达摩顿生怜悯之心,终于开口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慧可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意思是向佛祖求法)。”
达摩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长时间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听了达摩的教诲,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诚意和决心,慧可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随后,慧可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自己鲜血淋漓的左臂,围绕达摩面壁洞转了一圈后,仍侍立于被鲜血染红的雪中。
慧可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达摩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弟子心不安,求师父为我安心)。”
达摩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把心拿来,我为你安心)。”
慧可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弟子找不到心)。”
达摩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慧可听了达摩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悟道安心的故事,当然有个前提基础,在见达摩之前,他什么经典都看了,打坐也坐得很好了,在往里走的这条路上下了很多功夫。下了这么多功夫后,他要求的就是一个安心。可见安心二字是如何艰难。
我们的困难在寻找安心之道,这是个让人类苦恼的哲学问题,也是生命的问题!孔子的伟大,就伟大在这里,在“向里找”、“向外找”这个问题上,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一方面,人类群体天生存在个体的差异性,有个体的自私与相互的排斥,这是游戏的基本规则;另一方面,有自私与排斥,就一定要有团结与友爱,这是游戏的另一个规则。没有这二个对立的规则在转化作用,人生这场游戏也玩不下去了。
这二个规则里面,孔子选择并确立了和谐友爱这一规则,并形成道德规范与社会风俗,来世世代代影响着社会风俗与人伦道理。忠孝仁义等社会人伦规范,其实更多的是在以一种风俗习惯、社会基本道德认知的形式,世世代代在滋养着中华民族。
其实圣人有很多种,佛家道家有各种出世或不出世的圣人。而唯有孔子做到了这点,把人世间这个游戏规则里面,良善的一面以标杆的形式给确立了下来,给中华民族永远以光明与希望。
在“向里找”还是“向外找”这个问题上,孔子很好地找到了平衡点,使人们在追求心灵的平衡与安宁的同时,以和谐的方式来处理世俗的碰撞与矛盾,来处理个体的差异,达到社会的和乐安康,这是孔子社会大同的理想。
孔子的学说都是从人这一个个体开始的,从《学而》讲起,讲人的修养与道德。从孝悌讲起,再讲政治。政治在孔子眼里,只是实现人性和谐、社会大同的一个人类群体的组织模式。孔子的着眼点永远在人性以及人类群居生活的一些组织规则,其着眼点永远在人类的和谐与幸福。政治本身不是他的目标,他的学说也不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人服务的,这才是真正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