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心理,轻松度过青春期》 作者:维尼老师
第三章 青春期家庭教育原则
(九)减少批评和训斥
和孩子相处,虽然批评也是需要的,但是到了青春期还是少用,批评多了,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另外,批评时尽量少带情绪,平和而理性的批评效果会好得多。训斥往往是严厉而尖锐的,或给孩子带来强烈的冲击,可能伤害自尊,建议还是不用为妙。
(十)尽量避免冲突和对抗
一位高中生的妈妈说:通过这么多次较量和冲突,发现赤裸裸地、严厉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会让孩子恼羞成怒!一旦恼羞成怒,他就不会认为自己有错误,即使知道自己有错也不会承认,所以,只要不是道德上的错误,先暂且搁置。每冲突和对抗一次,父母的权威就受挫一次,所以,随着对抗的次数增多,孩子就越来越叛逆和不听话,也越来越不尊重我们了。
痛彻心扉的体悟!
频繁发生冲突,自然会伤害感情,破坏亲子关系。有时后果很严重。
案例:爸爸因为女儿玩iPad的事情打了她一巴掌,随后把手机、iPad全砸了,疯了一样,骂了她,出门走了。我想去安慰她,她推开我,她没有因为爸爸打她而哭泣、害怕,满眼都是恨。她起来穿衣服,过了一会儿,穿鞋,我去阻止,她哭着说,让她出去走走。我看时间已经很晚了,没同意,她放狠话,我如果不同意她跳窗也要出去,不想待在家。我知道她的倔脾气上来我是阻止不了的。她说,只要爸爸在家,她就不回来,并提出要我们尽快离婚,这样她就可以不用见到爸爸了。
孩子玩手机太晚自然不大好,但是如果偶尔如此也是正常的。此时可以温和地劝说和坚持,简单粗暴的方式则会激化矛盾,伤孩子的自尊。所以,爸爸骂孩子也是有问题的,可以先主动道歉、沟通,及时化解弥漫在家庭里的不快。
(十一)学会闭嘴
一个成天唠唠叨叨、喋喋不休的家长,孩子讨厌,家长自身也痛苦。骂和唠叨,换来的是孩子的厌烦和敌对情绪。心理上多支持、多肯定,做能做的,帮不上忙时该闭嘴就闭嘴。
到了青春期,孩子可能会对父母经常说一句话:闭嘴。初听到这句话,父母可能觉得孩子不尊重父母,没有礼貌。但是孩子脱口而出的话是有原因的。有时他正烦着呢,父母在旁边唠叨,他自然更烦;有时父母的语气里带着情绪,对孩子是一种直接的冲击;即使平静地说,如果管得太多也会让孩子烦。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妈妈最好闭上嘴巴,不要碎碎念。
孩子跨入青春期,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所以,觉得很多事情自己都懂,也不大愿意听取父母的教诲。虽然孩子不见得都真懂,但父母说的,也不见得就完全适合孩子。
到了中学,有些事情说几次,孩子也基本明白父母的意思了。不过此时孩子往往难以改变,多说也是没有用处的。
孩子磨蹭,适当催催就行,之后还是让他自己掌握节奏。不停地催,孩子烦,也不见得会加快;闭上嘴,让他自己承受、体验结果也挺好。比如迟到、作业完成得晚,孩子体会到结果可能会自己调整。
孩子想怎么做,如果没什么严重的后果,就让他去做吧,即使做得不合适,也是一种成长和学习。
(十一)放下对于“规矩”的执着
一位初三男生的妈妈生怕惯坏了孩子,想从小给孩子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建立起规则,所以,规矩多,要求多。孩子辛苦了一周,好不容易想周末放松一下,睡睡懒觉,但妈妈却要求他早睡早起,周末十点就要求孩子睡觉,六点就要求起来;房间要求收拾整齐,被子自己叠好;吃饭一定要父母开始吃孩子才能动筷子;孩子玩游戏,到了点必须停下来;在外面不能没有坐相;说话时即使生气也不能手指着妈妈……
这些规矩、要求看来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孩子不喜欢这么被约束,不想执行或者做不到。妈妈觉得这些事情很重要,所以每次就会着急,逼着孩子去做,常常因为这些事情闹得不愉快或者发生冲突,妈妈很焦虑,孩子更压抑、痛苦。结果几年下来,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没有什么改变,还导致孩子逆反,亲子关系糟糕。这样相当于常常压抑、伤害孩子,孩子的一些心理、性格问题逐渐积累,再加上学校遇到的一些问题,结果得了严重的焦虑症。
其实,妈妈的这些要求、规矩有些是无所谓的,有些规矩已经过时了,有的并不合理,所以孩子是否做到根本不重要。但是,妈妈坚持捡这些“芝麻”,却丢失了重要的东西——孩子的心理健康、亲子关系、孩子的学习。其实,芝麻也没有捡到,因为抗拒,孩子在这些方面几乎没有改变。
在青春期叠加学习压力之时,其他不大重要的事情更要暂时放一放,让孩子在家里舒服自在一些,家庭是他放松的港湾,而不是焦虑、痛苦的来源。每个孩子都是想要更好的,孩子如果能从家庭关系中获得幸福、支持,就会心理健康,将来他自然会向善向好的。
以一颗平常心,等待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