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实际上是更像是一个吸引人的女子,总喜欢让人看她,听她说话。」
“书单来了”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关于民国闺秀的书籍推荐,在评论里看到了“郭婉莹”的名字,于是找到了这本陈丹燕为她写的传记。
从郭婉莹女士的遭际和她个人品格的魅力来看,总是能找到她和郑念女士的共性。之前读过《上海生死劫》为郑念女士的坚毅、优雅、睿智所打动,钦佩不已。读完《上海的金枝玉叶》发现郭婉莹女士和她具有许多相似的魅力。
从读书体验来看,《上海生死劫》是郑念女士自己写的自传,她真实还原了自己经历wg 时的苦难和心境,让人如临其境,感触更为真切。那种直白的、细致的揭露让人记忆深刻。而《上海的金枝玉叶》是陈丹燕根据郭婉莹女士的回忆录编写,故事是片段的、跳跃的,作者参杂了太多自己的抒情,容易打断干扰读者的思绪,因而读起来总觉得不太顺畅。
郭婉莹,人称“郭四小姐”。她的父亲郭标于1917年应孙中山之邀,在上海开办永安百货公司。一家人离开澳大利亚,定居上海。郭婉莹喜欢小小安静的雏菊,因此她有一个美丽的英文名“Daisy”。她的中文并不好,在今后的七八十年里她习惯用英语交流,虽然接受西方教育和文化,她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到上海后的她穿起了旗袍,这个习惯就这样坚持到了去世。那个年代家世优渥的家族尤为重视教育和修养,戴西后来上了中西女塾。在中西女塾上学的女学生大都是上海的上层阶级的千金,宋庆龄和宋美龄都是从这里毕业的。
“它的校训是成长、爱人、生活,它的教育是美国式的,重视体育,英文、音乐、科学,学校的英文演剧是当时最有特色的,用全套美国课本上课,在世界地理课上,她们学到中国是在远东地区”
在这个贵族学校里,女孩子们学习骑马、跳舞、射击,怎样设计沙龙……从中西女塾出来的女学生不仅秀外慧中,有着严格的教养和坚强的性格。这些日后也在戴西的身上体现出来。
尤其在她的优越生活被剥夺后,依然能看到她身上的贵族品性。她丈夫吴毓骧在1958年划为右派入狱,戴西的生活仿佛乌云蔽日,如炼狱一般。她被送到思南路的看守所,经受审讯。她被下放到各个地方劳改,搭房子、洗厕所,她总是能够保持平稳的心态,认真地完成脏活累活,那时她近半百了。其实那个年代经历类似苦难的人太多太多,戴西的不算最极端恶劣的。活在当下的我们无法想象那种昏天黑地日子的全部模样,更难想象这样的千金小姐如何能活下来且保持着最原始的品质。
晚年白发苍苍的戴西回到澳大利亚,经历沧桑事故,她总是微笑面对他人,不愿对人提及当年苦难,不想以此博得同情。她只是淡淡的说“在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是你经历了,就什么也不怕了。真的不怕了。然后你就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因为在燕京大学学过心理学,她将此运用到儿女教育上。阴霾岁月里,她为儿女投射一束光,她是母亲,也是家庭的精神所在。当容颜老去,戴西魅力不老。她孙女媚对奶奶的印象是这样的:“奶奶真的不同。她不是别人家的奶奶,是特别的,她从来不像别的老太太那样站成一堆说闲话,从来不像别的老人那样不注意自己的美,要是走在街上没人要注意他们。奶奶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吸引人的女子,总让人喜欢看她,听她说话。她总是兴致勃勃的,让人想要和她在一起。”
1998年戴西在上海的家里安然离世,她的遗体根据她的意愿捐给了上海红十字会和上海医科大学。她将所有的角膜、骨头、脏器,包括有病的心脏和肺捐献出来,并且不留骨灰。郭家的墓地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毁坏,她的父母以及丈夫的骨殖都遗失了,她最终选择不留骨灰大概与此有关。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世事沧桑,谁也不知道今后会有如何遭遇,又如何莫失莫忘、守持本心?希望自己能习得郭婉莹女士的精神,在风雨中打磨出坚强的意志,能够从容笃定一些,能心胸开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