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弗兰西斯·培根
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人类高于其它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类能够通过书籍这种载体,把积累的经验一代代传承下去并不断积累、完善,不必每一代人都从头再来。正如爱迪生所说:“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每一代人都要通过读书、学习,继承前人经验,并继续前进。
不过,时至今日,人类却面临一个知识爆炸、书籍(广义上的书籍包括电子读物)泛滥的局面。除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以外,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工具的普及使得,人们所置身的信息环境,简直以用“洪水”来形容。
这就使得掌握阅读术成为今天知识人生存的基本技能,否则就会淹没在信息洪水之中,被时代大潮远远地抛在后面。一个人读不读书,决定了他在社会上是否有前途;而会不会读书,决定了他能够走多远。
日本学者原尻淳一在广泛钻研阅读术并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撰写了《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作者总结出了89个读书方法,从养成读书体质、培养读书习惯,到有效读书、通过读书成就人生这几个层次,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技巧和方法论,可以说是个阅读技巧的“武器库”“技巧大全”。
这本书不仅有助于那些还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养成习惯,对于已经走过了读书的初级阶段、想要通过读书有所成就的人来说,也富有启发:要想读书有效,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非常重要。
01 通与专的关系:先专后通
原尻淳一认为,人才有两类:“通才”与“专才”。所谓“通才”,就是指不限于特定领域,在多方面都具备一定水平以上的广泛知识和技能的工作者。所谓“专才”,是指在业务上与其他人存在明显差别,在特定领域具备深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专注于该领域的工作者。
一个人要想成为通才,就要在水平方向上阅读所有专业领域的书籍,无一遗漏地掌握所有领域的基础知识。这种阅读就是“水平型阅读”。与此相反,若想成为专才,就要在垂直方向上深化特定领域的读书,即“垂直型阅读”。
通过“垂直型阅读”成为“专才”
虽然原尻淳一并没有明确区分通才与专才的高下,但他强调,商务人士的首要目标是成为“部门的专才”。
从职场来看,个人技能有三种。第一种是“企业特殊技能”,意味着该技能为特定的公司内部所重视,但在其他公司并不通用;第二种是“普遍技能”,该技能超越了英语、领导能力等职业种类,而且是在任何企业均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第三种是“职业专业技能”,是指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在其他公司有相应岗位需求的公司也通用。
综合这三种个人技能,即可作为评价个人的指标。在现实的职场上,很多人并不重视“职业专业技能”。但很多企业进行社会招聘,目的就是购买“职业专业技能”。
作者指出,职场人士最应该做的,是成为“当前所属部门的专才”,迅速建好自己的“主场”。读书的关键是要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主场,成为一方面的专才。专,然后通,才能有所成就,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垂直型阅读营造“思考的主场”
通过垂直型阅读成为专才,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形成“思考的主场”。原尻淳一指出,拥有思考的主场,就是形成了事物观的基准。不论什么都有“主场(即专业或擅长领域)”,这很叫人心安。好比足球运动员,即使接受了客场的洗礼,只要回到主场,就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比赛。
其实“思考的主场”就是通常所说的专家思维。我们有时候会嘲笑专家,“手里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比如,两口子闹离婚,法律专家想到的是如何分割财产,心理学家想到的是两口子闹矛盾的心理根源,甚至会追溯到原生家庭,教育专家就会想离婚对下一代的成长。
有时候,这种“主场思考”会显得偏执,但在这种时刻,大家总是会倾向于听听专家的意见,而不是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人的废话。
把读书的七成投入放在垂直型阅读上
如何建立自己的“思考的主场”呢?原尻淳一指出,人们在选择书的时候,总是容易无意识地倾向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结果自然有失偏颇。就像为了确保身体健康而不能“营养失衡”一样,读书也必须维持平衡。
对此,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拥有读书投资基准:要有意识地对现在所属部门的业务书籍投资70%,对支持现有业务或可能成为新业务的其他领域的参考文献投资20%,余下10%分给完全未知的书籍。
确定自己的主场之后,就要坚持一段时间的主题阅读。这本书就是作者在一年时间内,集中精力阅读了一百多本阅读类书籍的结果。
在当今时代,知识生产越来越复杂,每一个领域的基础材料也越来越丰富,一个人很难充分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有了广度,一定不会有深度。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就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而且必须聚焦到一个很小的点上,才有可能超越大多数人。
像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达·芬奇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人才,在这个时代已经绝对不可能出现了。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就要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而且必须聚焦到一个很小的点上,才有可能超越大多数人。在此基础上对别的领域偶有涉猎是可以的,但也想成为专家是不可能的。
02 快与慢的关系:致用类书籍要快读,经典要慢慢品
《高效能阅读》这本书专门推荐了速读术。作者引用了一位阅读专家的话:“掌握速读术吧。要想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涉猎大量资料,非速读不能实现。”当今社会信息如此泛滥,迅速读取有效信息的技术,不仅对商务人士有用,更是所有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
速读术其实就是“关键词阅读术”
速读术的关键在于“对关键词做到心中大致有数,快速、多次阅读关键词附近的内容”。
首先要进行的是“目录读书”,即仔细阅读目录,选定自己应该看的章节。在这个步骤中,要寻找“关键词”,预判自己应该着重阅读哪些部分,要把自己当成作者,具体想象自己会写什么内容。
然后根据目录,对特定章节进行“跳读”。在快速翻看的过程中,应该在“这里必须读”的位置贴上便利贴进行标记,便于过后仔细阅读。
仔细阅读便利贴的前后部分。将阅读目录后所想象的假设与正文内容对照,找出“差异”。这时,可以把自己仔细阅读后的意见、新的假设,或创意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今天,大部分商业、实用类的书籍,都会在作者想要着重表达的位置用“黑体字”进行强调,所以根据黑体字这一标记,就能轻松完成速度。
掌握速读术技巧,每天读完一本书,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现在人们出书很随意,水分很大,往往一本书的干货,用一篇文章就可以概括了,但为了出版,不得不往书里注入大量的水分。速读并不会错过什么重要内容。
速读术应该严格限制其应用范围
利用速读术阅读商业书籍或杂志,能够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理解、掌握别人历经数十年呕心沥血努力尝试得来的经验和方法,因此读书是“便宜得不可理喻的”投资。
正因如此,职场中的我们才应该多读书,争取获得最大的回报。但同时也应该注意,这种速读术是有其使用范围的,它一定是针对商务致用类的书籍,也就是实用类、经验性的书籍。
对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欣赏性的书籍,对于古典经典著作,不宜速读。这类的书籍,要么你不读,要么你就拿出时间来慢慢品读。
比如说,你读《红楼梦》,知道了“四大家族衰落”“宝黛爱情悲剧”等故事梗概,知道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反映封建大家族的没落,但这样的读法又有什么意义呢?
03 入与出的关系:学以致用
原尻淳一将读书分为“乐读”和“实读”。所谓“乐读”,就是指以读书为兴趣、以享受为目的的读书,就是纯粹为了打发时间而读书。而所谓“实读”,指的是以读书为食粮、以产出为目的的读书。
对职场人士而言,重要的是实读,也就是以产出为导向的读书方式,因为它与提升我们的业务能力密切相关。产出有两类,一是分享,二是实践。
分享加深印象
读书是输入,那么将书中的知识与别人分享就是一种输出。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其实也是强调读书要注意转化:写读书笔记和摘录,是把书中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积蓄”;写读后感和书评,把读书的感受跟别人分享,这是将自己的“积蓄”花费出去。
不过,这种花费不会使自己的积蓄减少,反而会增加。如果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就想到要分享给别人,那你就会格外认真地梳理书的逻辑,寻找书的重点;而在给别人讲述的过程中,你对这本书的印象自然就会更加深刻。
实践推动“知道”转为“理解”
另一种产出就是实践。就像读《高效能阅读》,如果你认可作者说的,读书要建立自己思考的主场,要先专后通,那么你就要调整你的读书计划,不要再漫无目的地乱读一气。这样学以致用,利用书上讲的道理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才是真正的产出型读书,才会真正得到读书的效果。
读过一本书,掌握了书中所讲述的方法,这只是“知道”。关键在于,要努力在实践中运用“知道”的东西以提升自己的工作,才回变成“理解”。
“理解”与“知道”的区别在于,“所谓‘理解’,是在单纯知道的基础上,还要使其联系到自己的人格。因此,若经历了这样的‘理解’,自身当能有所变化。”
也就是说,“理解”能把“知道”的知识转换为自己的东西,其结果是实现自身的提升。
04 读与写的关系:读书的终极目的是写出自己的书
第四对要处理好的关系,是读与写的关系。这里的写,就不是写读书笔记或书评了,而是要自己出书。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发人深省地提出一个问题: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就作者自己的体会而言,读书这件事情,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独属于自己的原创内容的书,探讨各种读书方法,终极目的都要归结于“自己写书”。
写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原尻淳一认为,工作每告一段落,就要总结此前的经验,把可用于今后工作的技能和诀窍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若能通过公司业务,将自己的经验和项目成果总结成教科书,就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得到开展新的现场活动的机会。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类是喜欢表达并被评价的生物,读书便是其手段和食粮之一。明治大学的斋藤孝先生说过下面这段话:
“书是作为读物而存在的。这是普遍的看法,然而在我看来,书是为了读后‘著书’‘立说’而存在的。”
出书是每一个写作者的梦。读书是出书的前提。产出者是能够洞悉潜藏在表层表达之下的“规则”和“事物的道理和本质”,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表达方法,并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产出者必须具备这样的架势——在选拔大量信息的同时,从中领会属于自己的方法。所以最后作者呼吁:
“各位,请停止只局限于投入的读书吧。请切换成可以创造价值的产出型读书,构建属于自己的体系,超越他人吧!”
从读书到写书,以创造精神应对时代
现在,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变化着,竞争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个时代立身,就要追求在信息洪水中抓住有效信息,哪怕只快一秒,也要奋力而为。
这个时代,阅读即正义。在一浪高过一浪的阅读热潮中,已经无需为阅读的必要性做任何强调了。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很多人读了那么多书,依旧没有取得多少成绩。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的方法不对。处理好以上四种关系,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上,塑造自己的创意“个人”体系,才能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机遇。
这个时代,不需要跟别人说:“瞧,我读了这么多书。”而要能够说:“我创造了这个,你们觉得如何?”未来所欢迎的,必然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踏出开拓之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