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的书非常形而上,我断断续续用了两周时间才勉强读完。而这篇文章就像随堂笔记,把老师讲的一些话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复习吧。
*如何有的这本书?
“当自己的爱子养到二十几岁,拿到生物学博士学位,正要展开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人生时,突然有一天,他告诉你,他要出家,而且要到遥远的喜马拉雅山,你会作何感想?”
这是译者赖声川在序言中的第一段话。
没错,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家与他的儿子——一位藏传佛教的僧侣之间,关于佛教和西方哲学的对话。这对父子身份信仰差别如此之大,让许多人都心有好奇,于是劝他们对佛教和哲学一些核心思想进行交流。那些问题和回答构成了全书。
这位哲学家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开明的父亲,虽然并不十分理解,但一直支持儿子对信仰之路的决定。而这位僧侣也并非因为人生剧变之类的原因选择出家,按他自己的话说:
“我当时并不太清楚佛教是怎么一回事…..我一直有机会接触许多极有魅力的人士。可是他们虽然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天才,但才华未必使他们在生活中达到人性的完美。…并不能让他们成为好的人…我渐渐感觉绝大多数的科学知识是一种“对微小需求的伟大贡献””
他虽然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从事科技研究,与无数优秀人士有过交流,但只在佛教大师身上看到了完美的智慧与行为,于是决定了他的修行之路。
而佛教大约是一种介于宗教和哲学之间的唯心的理论和修炼方式,主要讨论个人的幸福和痛苦这类普世话题,认为应该看清“自我”的虚无,了解人类关于“欲望”“贪婪”“嫉妒”等负面情绪的影响,追求“利他”的大爱,同时通过自我修炼达到内心平静,知行合一,以此感染身边的人走向同一道路。
*这本书讲了什么?
全书以问答的形式讨论了许多关于人生、世界、宇宙等问题。有哲学问题,例如“改造世界或改变自己”“如何追求智慧”;有宗教问题“信仰、仪式和迷信”,对死亡的看法;同时探讨了佛教与心理学和科学的关系。
哲学家提出对佛教的质疑和询问,僧侣分享和解释这种宗教和修炼的意义,最后两人得出各自的结论。
哲学家认为西方从古典哲学到现代科学的发展中有一个对心灵和智慧追寻的空白领域,这也是为什么佛教近期引起西方注意的原因。他认为“佛教所表现的是一种谦逊、实际和勇敢的智慧”,但佛教中形而上的部分并不让他认可,因为这是无法被科学或理论印证的。能看出他内心对心灵和智慧的问题并未得到最终解答。
而僧侣最初的目的也是分享和解释,为什么他会坚定的选择今天的道路。借用他最后的一段话“佛法似乎能提供一种方式,让所有人都能得到一种程度上的内在和平”,“问题在于如何运用佛法的基础真理,让所有人都有的完美潜能实现出来”“对话再有启发性,也永远不可能取代个人经验的安宁。”
我本人不是佛教徒,事实上我内心深处对宗教有一种抵触心理。但不论是宗教还是哲学,都是不同的方式解释人内心的追求和生命的意义。每个人这一生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自己,以及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