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波动较大、做事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摆烂、内心敏感、害怕辜负期待......这就是我一位朋友的现状。
他可能不算一个性格内向的人。
在学校生活中,他可以为了学校的工作任务去组织活动,去调动群体,去和同学们进行社交往来。但是在学习的空闲时间,他并无信心参与同学们的谈话。只有话题心中咀嚼了多遍,他才说出一句精辟的话。这让我他感觉交际中有着很大的障碍。一年下来没交到几个朋友,与一些同学的交流只局限在班级事务之内。相比于他人的侃侃而谈,他偶尔难过。但后来竟不在意了,不知这是一种回避,还是真的已经释怀。
他的学习成绩优秀,却偶尔也有对学习的痛恨。学霸也厌学?他说,他很努力地去适应高中快节奏的学习方式,他知道,他时刻面临着各路大神的碾压。直视自我的的弱势和缺点的是一个痛苦的事件。对他而言,认清自我就是不断地否定过去的自己,并艰难地向前。他知道,过去的日子里的辉煌在一中无人过问,不值一提,所以便拼命地去学习,想要证明自己。
他的目标不是海市蜃楼般的飘渺,想要从年级30-40到年级第一的确有可能实现。但是这个过程很痛苦,他得在学习的道路上面对无数次必然的失败,才能成功。而且竞技只有三年,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这个目标久久的震撼我。我无法想象他将会多有毅力去前进,去面对失败。这中悲壮的勇气让我想起了文学作品里写过的悲哀。
但实际上,他是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摆烂的人。他的确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但是一缺乏外在的奖励机制时,他的努力就会停止。他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不断地怀疑否定自己。在面对各种挫败与打击时,他的处事不惊已经不见踪影,情绪起伏也越来越频繁。他不会求助,因为羞于求助,因为他担心麻烦别人。于是他自己消化掉种种失败的情绪,或者说是埋在了心里,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被这个高标准推着前进,再去学习。这个学习过程看起来挺勉强的,但的确是支持他走过了高一。
暑假回到家后,他所取得的期末成绩是否符合他自己的期望,是否会让家乡的老师和家人失望,他都不想去想了,便在家宅了很久,生活颓废,还很嗜睡。这或许是他对自我的一中保护,一种回避型的保护。
他说:“我起不来床,我甘愿一天都睡在床上,但这又的确是消耗我精力的一件事,我感觉睡眠永远是不够的,尽管我睡了11个小时。醒来时,一天所剩无几的负罪感也常常压得我透不过气来。”
据我所知,他的压力来源绝不仅是学业,还有家庭,和社会。但是他的压力是他自己揽在肩上的,竟成了他的一种使命。他给予了自己过高的期待,却一次次地失败。他想去直面问题,却又不得不战术性回避,以保护自己,从来没有解决问题,而是积累问题。久而久之,他已经失去了昔日前进的动力,失去了昔日的一腔热血。
昨天,一点家庭琐事激起了他的反感情绪,他跑来向我倾诉。那一天,他说:“我承认自己的确是讨好型人格,我承认自己需要别人的期待,我承认我总是去回避痛苦,我承认我真的很痛苦……我不想再痛苦着了”他突然间就泣不成声了,手机传来因大哭而发出的抽搐声。这时,我又觉着一种文学作品里的悲壮与悲哀,它是那么的令人难过……悲壮在于,他终于说出了他自己的不安,悲哀在于,他只能艰难地在长途中跋涉……
他其实是一个很不愿意麻烦别人的好人,很善良,说话十分注意分寸,考虑他人的感受。他看起来阳光自信,十分争强好胜,有着前进的孤勇,却也常常受伤。我想,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小天使,也许像他这样的人,需要更多的关心与被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