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不生娃的真实原因

前好几天,刷到了一个关于女性不生娃的真实原因分析的视频,嗯,很有道理。

过了好几天,还是觉得这些观点太过权威。浏览记录真是个好东西,翻瞎我的眼,终于找到了,必须做个笔记记录一下。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戈尔丁用30年的研究得出结论:夫妻公平性的时代错位。

戈尔丁将国家经济发展分为两类。

一组是渐进式发展,比如瑞典。

一组是弹射式发展,迅速完成现代化的,比如日本韩国。这些出现战后式经济奇迹的国家,无一例外成为生育荒漠。

因此,她得出一个公式:生育率下降速度=女性觉醒速度-男性进化速度,这背后是一个精准的因果链条:

当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女性从平等的性别关系中,看到了更大更长远的意义,果断拥抱现代观念,冲进职场厮杀,想当和丈夫“平起平坐”的职场妈妈。

但此时,男性还没有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方式中转变过来,本能的想维持现状,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职场,以获得更大的财富。潜意识里,还是希望妻子像上一辈那样“主内,管娃,顾家”。

当女性的觉醒速度,远大于男性的进化速度,在这样的时代错位下,生育率自然暴跌。

因此,生育率下降的主导因素,是工作、家务、育儿时间分配的性别鸿沟。

有一组直观的数据,对比男女在无尝家务劳动上的时间差距:

日本,家务时间差3.1小时,生育率1.3;

意大利,家务时间差3.1小时,生育率1.3;

丹麦,家务时间差0.8小时,生育率1.7。

结论:时间差距越小,生育率越高。

每一小时的时间差距,都是一声声疲惫的叹息,以及一次次难以被看见的付出。

此外,戈尔丁还有一个颠覆性的观点:

传统理念认为,女性越是专注事业和教育,生育率越低。如果推进性别平等,会进一步拉低生育率。

但戈尔丁发现,在瑞典、法国这些经济持续增长的发达国家中,女性的就业率越高,且生育率也相对稳定,能够达到1.7,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因女性专注事业,而影响生育率的现象。

关键在于,职场平等背后,必须伴随着家庭平等。

解决生育率下降的不是金钱,而是文化重塑。韩国政府为了生育率撒钱无数,依然全球垫底,因为政府补贴,买不来男性的陪伴,买不来真正的尊重,更买不来观念的更新。

真正的转机,已经在北欧得到验证。瑞典的“父亲月”,专属爸爸们的且不可转让,还有丹麦对“奶爸”文化的认同。

当社会开始赞美父职角色,生育率便有了起色。

戈尔丁说的很妙,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通过“赞扬好妻子”,实现了婴儿潮,而今天的社会,应该尝试“颂扬好爸爸”。

她用30年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发展不必然导致低生育,关键在于发展的方式是否性别公平。

搞经济的人逻辑性果然强,一整套行云流水,不知道从哪里插入,只好照搬。

总结一下,用到中国的国情里,就是多鼓励爸爸带娃,尊重女性就业,然后就是家里男女分工的平等,就可以改变低生育率。

像日本的这种渐进式经济增长,女性更追求事业,所导致的的生育率降低的原因,在中国,应该是只应用于经济水平较高的社会阶级。

而在中国占比最大的低产阶级,这个原因,好像不尽然。毕竟在这样的假设下,让女性生娃,条件不够充分。

现今社会,经济压力空前的大,每个女人,基本也都在挣钱,大家都知道经济独立的重要性。并且男人看在钱的份上,也会支持女性工作。

而且,如果女的足够会挣钱,男的带娃,也没遭到什么公开的否认。

比起这些,个人觉得职业的性别歧视和经济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第一,在中国,从事制造业的人员占比还是很大的。而在这个行业,性别歧视尤为明显,男性的工作机会比女性多太多,而且因为男女性别差异,工资水平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如此,是性别歧视导致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的差异,影响了他们的生育率,而不是女性在要不要就业这件事上影响了生育率。

第二,经济水平基本是决定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依然是在低产阶级这个庞大的基数上。

这个阶级的人,他们基本疲于活着,很多甚至无法达到要在事业上和男性平起平坐的所谓对等的成就感上,他们光在忙着挣钱这事上,已经耗费了所有的精力,压根无力想这么深刻的话题,达到这种精神追求。

而生儿育女,人丁兴旺,水到渠成在他们心里从来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但是现在养孩子的经济成本太高了,使得夫妻双方拼尽全力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又如何提高生育率呢?

单是经济已经压垮了他们,又怎么去谈及家务时间差这么高级的话题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