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谭轶斌,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副主任,上海市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主持人,全国中语会理事,上海市青年教师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育硕士导师,出版《阅读教学田野研究》《让语文课堂更精彩:兼评12个教学案例》《教师的语言修养》等著作。
阅读教学要思考三个层面:一是事实层面的问题,就是教什么的问题;二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是什么胶的问题;三是价值层面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教的问题。
一、事实层面,即“教什么”
教学内容建构的问题,一种是随意化,归结为兴之所致,心随意动;第二种是点状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三种情况是存在于两极化,有的可太偏重工具,有的可太偏重人文。
太偏重工具的课,仅仅注重为“语文”所用,教学向“言语形式”一边倒,把文本的诗情画意统统过滤掉了,把作者为文的初衷抛之脑后,难免出现断章取义,自然将文章异化。太偏重人文的课也饱受诟病,被视为“非语文”“泛语文”。真正好的语文课,常常既教出了原文的独特之美,又让学生获得了语文方面的长进。这两者其实本来就应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教什么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文学艺术作品的美,重要的是整体目标,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匀称、均衡与和谐。如果我们在文本解读时“见树不见林”,得到的印象必定支离破碎,抓住片言只语得出的解读,是很容易违背的。
正确解读文本的要点:关注整体;把握语文特征。
把握语言特征,表现为:特殊字词的深刻含义;反常态的表述;看似矛盾的描述;反复出现的语句;词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叙述视角等。
二、技术层面:即“怎么教”
今日的课堂需要重体验,而非认知接受;重策略,而非提供答案;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动。
“重体验,而非认知接受”,就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或他人现成的阅读结论;“重策略,而非提供答案”,就要求老师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过程的促进,而不是理解的结论的提供;“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动”,就要求激发学生对文本生成自己的理解和意义。语文课堂教学“应重重构,而非复现文本”,就需要保护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建构自己的意义。这种课需要的是教学内容的建构,而不是解读结论的展示。
三、价值层面;即“为什么教这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语文教学目前的一些问题,可能都源于对这句话的误解。
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语言特征的归纳+人文主题的阐释。但是,工具尾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讲语文课等于“语言+主题”。
“人文性一旦离开了基本的语言训练,必是虚的;工具性一旦离开了思想与情感的挖掘,必是死的”,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其含义是指,语文的人文就蕴含在具有工具性的语言中,工具性的语言本身就具有人文的因素。
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是阅读教学价值层面需要着重思考的关键问题。谭轶斌老师这里提出一个非常有见地的分析框架,课程性质——阅读特质——文体特点——学生实际,四个方面融为一体。通过这个分析框架来比较、确定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既有科学性,又便于操作。
确定有价值的阅读教学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头等大事”。
围绕这个主题,谭轶斌老师从事实层面“教什么”,技术层面“怎么教”,价值层面“为什么教”等三个层面展开,强调上述三个方面是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其中要义。
同时,提出构建教学内容的思考框架,即包括四个维度;课程性质;阅读特质;文体特点;学生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