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外包有感
2017年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不情愿地坐在电脑前,猫着腰,伸着脖子,像极了北京人。
这个北京人不是会说京腔、靠着收房租就能悠闲度日的首都北京人,而是北京周口店的猿人。
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我整天面对电脑的结果,就是这么一种野生的状态。
肩膀酸痛、脖颈僵直、眼睛发酸,这只是身体上所承受的不适,更重要的是,这是跨年夜,我竟然不能充满仪式感地度过,而是因为明天要交稿,而我的任务还有很多没有做完。
由于身体压力的驱动以及受各种眼花缭乱的跨年活动所诱惑,我实在忍不住,在之前加入的一个翻译群中发出了消息。
由于之前联络朋友不成,这次我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没有想到接二连三就收到了回复,询问价钱、字数、类型、试译等信息。
原本都有些犯困的我,突然有些忙乱,应付几个人的同时询问,在接近失灵的手机上,来回往返不同聊天界面。
最后将任务分给了两个人。
一个是在试译之后,我放心地发送了相应翻译内容;另一位看起来有些傲慢,不愿试译,得知其具备相应的证书认证后,我也予以相信。发送了任务。
12点之前两人都完成了稿件。
由于,我对内容只有大致了解、没有细看,有希望快完成交易(现在对自己的这种着急有种不解),所以大致看了翻译的通顺度,就确定是否成交,与第一位的合作就此完成。第二位的翻译,在通顺度、地道表达上稍有欠缺,我提出要求修改并给出了大概方向的建议。经过两次磨合,第二位在上午9点交稿,虽然我认为依然存在不妥之处,但还是收稿、完成合作。
这两次合作我支付了200RMB,零差价。
然后是收稿之后的修改。大概花了平时翻译40%的精力,修改不通顺、错译的地方。如果不是时间所迫,这么一算,我相当于赔了80块。
总结第一次外包的问题:
1. 是否值得外包? 当然,如果我前两天做好安排,少一些拖延、多一些延迟满足,就不需要外包。如果,我能够自我鼓励、在关键时刻顶住身体压力和外界诱惑,相信自己的能力、潜力和生命力,也不会外包。如果,我一面积极完成任务、一面积极与甲方沟通,说不定也不会这么累。不过,这里拖延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而后两者一个是硬碰硬的死磕,说不定真会得不偿失,而另一个只不过是给自己找借口,是在消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只要改变拖延,这一切问题都会解决。
2. 我为什么在外包时,着急完成交易?有个成语叫速战速决,然后就是以绝后患。我在外包时存在的这种心态其实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不知道对方会提出怎样的要求、不知道如何应对,所以在其中一位表示不愿做试译的时候,我做出了让步。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两次返工。另外,在收稿时,我并没有认真检查,就给予了支付。而是之后自己对译文进行了修改。这一点,一是因为自己做惯了乙方,总是在接受别人的评价,在审译方面还不够专业、不具备一针见血的点评能力,另外就是认为自己害怕拒绝(其实这一点,非常无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天经地义,在甲方满意之前,乙方就应该积极修改)。当然,这里可能还是因为个人的角色转换问题,不适应做甲方的感觉。在这一方面,一是在翻译过程平时需要经常总结经验、自我反思,在提升技能的过程中,提升思考力,看问题的能力,这种看待问题的角度变换应该也是成长、晋升所需要的;二是要感觉面对问题,在任何事情上明确权责关系,坚持底线、维护个人利益。
3. 选人用人也是一项技巧, 选择是最重要的努力。所以当初既然决定了外包,就应该在选人上更加理性。明明有多个人可选,却非缺乏判断力和定力而做出错误选择,造成后期一大堆问题。有的时间可以省,而有的时间真的不能省。如果我在选人时多花时间,而非在后期修改时多花时间,我应该还能掌握另一种能力。换言之,如果我后期花那么时间修改,前期何苦要找人帮倒忙呢!
整个经过反映出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时间管理;2.精进技能+反思提升;3.坚持底线、维护个人利益;4. 全面考虑、积极选择。
新一年,一定通过职业选择和自我管理,在这些方面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