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个一个许久不联系的同学和我聊天,他说自己遇到了心烦的事情,仔细一打听是和他人起了矛盾,闹得不欢而散。用他自己话说“我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了,结果他还是一直不肯放过我。”
听了事情的过程,我觉得他“努力”的方向大有问题,似乎一直在避重就轻,企图逃避核心的问题。我问他有没有想着试过其他的办法?他说“想了啊,没有啊”。
我说你已经又跟我讲了一遍事情的原委,现在以上帝视角重新审视一下,觉得是不是可以做点其他的事情,他又说“没有啊”。
我强压住怒气跟他说:“你知道吗?你根本就没想,你就是想让我替你想。”
想想平时,我们是不是也是和他一样。我们几乎从来不去预习即将学习的课程,只等着老师上课为我们“公布答案”。老师把作业发下来之后让我们改一下,我们连作业本都没有翻开就去问老师怎么改。恨不得每个问题,别人都能替我们想好问题的原委和解决方案,我们只需要照着做就可以了。
我们很多人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都没试着去思考,就想着选择放弃,别人问起我们就说“想不出来啊”。
大多数人身体很勤快,但是大脑懒得无可救药。别人不给我们结论,我们自己就不会思考。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是思考无能者。
02
我听过最好笑的一句毒鸡汤就是“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轻松哟!”
这句话如果当段子看还好,但一旦你带着哪怕一点的严肃心态去思考,它就深深地毒害了你。努力了不成功,不去思考问题所在,而是放弃努力吗?
为什么会有“努力了也不一定成功”的情况发生?要么就是努力的方向有问题,要么就是努力的程度不够却觉得已经够努力了。
而这两种情况深究下去都是缺乏思考的结果。
有一次一个挺优秀的学弟跟我说他感觉别人都那么厉害,自己很迷茫,我连问了他五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所以你觉得你迷茫吗?”他说“不迷茫了。”
整个过程中我没有提出任何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所有的答案都是他自己给出的,而所有的问题也是按照逻辑一个一个递进提出的,其中的关系也非常简单。
换句话说,其实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自己的“迷茫”问题,而他却没给自己这个机会。
霍金曾说:我们最难攻破的科学难题不是癌症、不是时间机器、不是宇宙起源,而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还可以研究的东西。由于我们不知道它们存在,所以也就不会着手去研究它们。
思考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我们不去进行思考,我们就完全看不到思考会有什么结果,于是我们就自顾自地以为自己的思考没有结果。
把“不思考”当成“思考不出来”是阻碍我们前进的最大障碍。
03
想要解决这种“思考障碍”,首先就要多读书。有太多的人跟我说“我读了书了,但是什么都记不住。”
其实完全没有关系,即使你觉得自己“什么都没记住”,你多多少少还是记住了一点东西。而正是这一点东西,给我们的思考提供了可能性。
曾经读了安妮宝贝的《眠空》,结果由于内容非常散文化,以至于我觉得我什么都没记住。
后来在决定要不要考研的时候,我一直在纠结考研要付出的额外时间精力,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眠空》里的一句话:
一切都要付出代价,安全要付出代价,不安全也要付出代价。
然后我就想到了,无论如何,我都要为自己的未来付出一些,如果考研对我来说足够重要,这些牺牲也是值得的。
读书的作用也许很小,但是却足够改变我们的思考。它就像迷雾中伸出的一个绳子头,如果我们抓住这一点点绳子头,用力往外一拽,真相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04
除了读书之外,思考的时候我们需要养成一种“逞强”的思考习惯。所谓逞强,就是说不论我们想不想得出,我们都要去想,把我们已知的一切列在我们面前,多角度,全方位地尝试。
因为我在自己思考之前,总是会觉得自己“想不出”。
那些不会思考的人,往往在你提问的时候就瞬间告诉你“不知道”。这种不过脑子的回答方式,就是没有试着去想,就给自己下了想不出的结果。
而那些在接受了提问之后,犹豫了一下的人,也许不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却总能说出令自己都惊叹的结果,甚至不相信自己可以找到这样的结论。
思考方式有很多种,逆向思维也好,群体思维也好。所有的思维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你要有“逞强”思维,在以为自己想不出的时候,也去思考。
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不会辜负自己的努力,因为他的努力会有正确的方向,他对自己的努力也会有正确的认识。
与此同时,思考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我们越是思考,越是喜欢为我们的思考寻找原材料,也就越愿意了解这个世界,愿意去多读书,愿意去走一走,看一看。
最终,思考会使我们每个人拥有自己的想法,更接近理想和幸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独立的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