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学森的父教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和儿子钱学森合影
父亲对钱学森的教育
钱学森父亲的教育有以下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身教。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和模仿的天性。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1]:"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子母亲之所以三迁,都是因为天真的孟子自发的模仿。孩子年幼,只有好奇心和模仿的本能,没有分辨是非高下的能力。所以家长必须给孩子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榜样,和一个文明的积极向上的环境,来供其学习。家长则是孩子模仿对象。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你自己就得是什么样的。
钱永刚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认为要说的大道理学校老师都会讲,平时无需说教。他们“身教"重于“言传”,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下班回家,他父母往往继续忙着工作,上行下效,孩子们也拿起书本学习。这显然是他父亲的真传,其实钱均夫也是这样培养钱学森的。
其次,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树立理想。钱学森5岁读水浒,对于108位好汉敬佩不已。他不无遗憾地问父亲,108个好汉都是天上的星宿,要是地上的人就好了。他对父亲说:“以后我也要像书中的那些大人物一样,做一个英雄!”他父亲摸着他的头告诉他,这些好汉都是世间的人,是小说家虚构的人物,“你想做英雄,可要好好读书,这样才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
从此,钱学森把父亲的话当作座右铭,刻在了幼小的心田里。
我们现在有不少孩子都是在为父母读书,是父母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强加在孩子身上。甚至是父母原本就没有什么梦想,东施效颦地把他人的理想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因而孩子在学习上非常消极,甚至抵触学习。
和钱学森父子梦想比较,我们的所谓梦想是利己的,虚妄的,盲目的,难以实现的,而钱学森的梦想则是利他的,爱国的,有具体效仿对象因而可以实现的。
再次,用中国文史经典为他的灵魂筑基。钱均夫提醒儿子,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要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并为儿子买了众多典籍。钱学森学的是理工科,有志于中国的航空事业,这是大家所知的。但是,他父亲并不会因此而让他偏科,轻视文史或者放弃文史哲的学习。他着力于培养孩子对祖国最深厚、最忠诚感情的感情。
反思当下,科学精神张扬,人文传统沦丧。学校理科占尽风光。文史哲被歧视,倍受屈辱。在课时安排,竞赛科目,高考录取等等方面都向理科倾斜。国家建设的确离不开理科。但是仅仅拥有科学精神而没有民族情感和人文传统的人往往是没有国界的。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而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而且必然从狠抓文史哲入手。
钱学森之所以能够放弃优厚的国外待遇,冲破美国重重阻挠,赤诚报国,扛起振兴中国科技大旗,率领他的团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他的父母从小用中国文史经典为他的灵魂筑基分不开。
第四。在人生紧要关头,当好导师,维系亲情,爱国之情。父亲是孩子的精神教皇,担负着指导人生方向的重任。钱学森虽然远在异国他乡,而且学业事业更是风生水起,如日中天。却能够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为祖国服务,正是因为他的父亲用书信维系了他的乡情,亲情和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