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自古来便根深蒂固于国人心中,从而演化出了所谓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的用以束缚女子行为思想的传统道德。是以,也才有了那句“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了这首王昌龄的《闺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句“悔教夫婿觅封侯”同样再也不会是独属于女子的特权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王昌龄《闺怨》
她初为人妇,尤自天真,尚不知离愁别绪,平静地生活在闺阁之中等待着远行的丈夫。这一天春光大好,她细心装扮一番,独自登上翠楼,远远望见那陌上杨柳青青,一片大好颜色,她的内心没来由的涌上一阵悲伤。唉,早知今日寂寞如此,当初真是不应该让他远行,出去觅封侯。
古时之女子,社会地位极低,即便是穷其一生,也难以踏出闺阁那番小小的天地之中,唯有日夜企盼一个时时眷顾,时时疼惜自己的良人。而所谓良人者,亦是她所要终身追随、仰望的人。她们一生之愿,也不过是能寻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仰视他的面容,眺望他的背影。唯愿一生相携,不离不弃。
送上了自己全部的爱,全部的寂寞和思念,去成全他追求功名利禄的心。而自己却只能局限于家中一隅,替其料理家中琐事,侍奉亲人,让他远行无牵无挂,这便是自己能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可这份事业结局如何,却未可知。终了,你的付出他可以枉顾,而你却没有说不的权利。一首《闺怨》,短短数十字,却道尽了无数女子的悲哀,这是时代给予女子的不幸,所幸的是,今日之悠悠盛世,女子的命运当不至于如此。
如今,相爱的人虽也可能互相分别。但这份分别,却也与从前不同。从前的分别,是牺牲一个人去成全另一个人,一方绝对的付出,而另一个人却可以无所谓的接受,因为这份绝对的不公平,所以最终催生出这句“悔教夫婿觅封侯”,徒生哀怨。而今日或许将不再是一个人的付出,而是两个人相互的成全。而至于分别后那份如雪的寂寞,也尚且还有其他方法去排遣,去消释。两个人,你有你的天地,而我也有我的事业,而我的世界也将不再是只有一个唯一的你。
同样,我若成全了你觅封侯的愿望,那么便不会再允许你无所谓的接受。而我既已接受这份离别,便也不会无端的生出怨恨。也许,我亦会寂寞,会思恋,但青春有限,我亦不愿任其徒然走过。自别后,往后余生,我只愿将思念深藏于心,而你那渐行渐远的身影,我亦只留作夜深人静时的悄然相忆。而你我,则在各自的城市安好。我不会成为我淡忘的理由,同样亦不会允许它成为你薄情的借口。
成全是我的理解,忍受是我的付出,而无论是理解,还是付出,我都不会容忍你的无所谓。教封侯,不是因为我年少无知,不知思恋之苦,寂寞之伤,只是希望你我的生活能顾过得更好。年年杨柳,我会盛装于陌上待你归来,外面的世界,繁花如织,我许你偶有驻足,却绝不允你无端留恋。你须谨记,悔教夫婿觅封侯,而今早已不再是女人才有的特权。你若有意,我必不离不弃,而你若无情,我亦不会只在原地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