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三部分课堂实录,我很清晰看到了自己授课过程中存在问题:
1. “朦胧”一词的意思,已经在前面和学生的交流中解释了意思,后面又单独拧出来全班讨论,啰嗦上课;
2. 全程为了点更多孩子举手,使得自己在问题抛出后,像减缓的进度条,缓慢地寻找着没有回答问题的孩子,导致课堂节奏很慢;
3. 没有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我的课例片段中,例4学生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但是我却只关注她同桌还有没有补充的。而邬老师和易老师均有激励式理答部分。
我和学生的互动几乎属于“一局定胜负”,也就是他说我附和,而没有对学生进行追问,只是简单的提炼式重复。
反观邬老师的课堂,生1的回答刚开始罗里吧嗦重复了整个段落的内容,明显偏离了老师的问题重点,老师继续追问,“雨夜”到底美在哪里?这一问,将学生拉回问题的中心。学生二次回答的时候,开始支支吾吾,音量越来越小,这是我们课堂中会出现的画面,在老师的追问下害怕说错而不自信。老师继续转问,“说一个生活中见过的场景‘微光’”,这一下子,该生很快就答出“一点一点”的光芒,老师立马看着学生,竖大拇指,并引导大家,“你们看,他这下答出来了”,这既是在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肯定,也是对后面总结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做铺垫。邬老师和这个孩子一来一回,总共进行了3次问答。
而易老师呢?他和该环节回答问题的生1也进行了2次问答,哪里体会到雨夜的美,生1站起来说了很长的句子,易老师很快借助课件圈画出三个关键词,并追问,为什么觉得“蒙蒙细雨、朦胧、微光”就很美?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继续回答,这下这位学生开始关注词语的美,老师接下来的引导十分精彩,连续用了5个问句和全班进行交流,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并没有,最后还不忘点赞刚刚回答问题的这个孩子:嗯,回答的很好,你很会体会,观察很仔细。本以为老师小结了,却还没有忘记刚刚回答问题的孩子。
4. 老师要时刻保持警觉,对课堂环节要清楚,对于学生课堂的回答要有灵活的反应和处理。比如邬老师的课堂,与生2交流的片段,也很精彩。课后了解到,这个孩子是学困生,多动,并不是名列前茅的孩子。邬老师在交流环节敏锐捕捉到这个拥有不一样观点的孩子,给予他机会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肯定他的想法,并走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开玩笑式地说如果能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没准也有可能发表。大家都笑了,课堂变得更加轻松。
两位老师机智敏锐的引导,帮助学生开始独立思考。这何尝不是学习的意义?在一次次课堂中发展每一个孩子的天赋,训练他们的思维表达。平时,几乎没有这样复盘过自己的课堂,也根本不敢回看自己的课堂实录,会刻意逃避自己短板,以达到内心的舒适。
这一次尝试课,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反思和复盘就像一面镜子,能正衣冠,同时也能照见需要修改的地方。教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课堂中老师机智的理答。未来,希望自己的课堂也是灵活的,是有趣的,是充满思辨的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