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一些感触

今天读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六章 《探索童年》,感触的地方比较多。

一、掌握顺从的主动权

“我猜,如果你被迫顺从某个人,就意味着你不与他争辩。你照他们说的去做,而且同意他们的想法。”蛤蟆缓缓地说。

有多少时候,我们不得不被迫顺从别人,小孩子之与父母,员工之与领导。被迫顺从,心里难免会有怨气,但换个思路,要是主动顺从别人了?

高中时,严老师讲“孝顺孝顺,核心就在于一个顺字,为人子女,你顺着父母,比买什么给他们都更能让他们开心”,忽然开悟,并一直这么做着。

母亲是个爱唠叨的人,教导我的许多观点,和我是不一致的,但我还是对她表示感谢与认同,而姐姐经常是怼回去,所以母亲更喜欢跟我说一些她的人生感悟与观点,我也就默默听着。很多话其实也没听进去,就是这样静静地听着。

母亲帮姐姐带过一阵小孩,俩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经常争论,母亲很不开心,姐姐也很郁闷,我就给姐姐说,“只要不是什么非常不对或重要的观点,你就顺着她,她就舒服了”。姐可能性格更要强,不能经常做到。可能也正是这点性格,导致她和姐夫关系时常紧张。

姐姐比我优秀得多,可能优秀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个性,只有像我这样没有棱角的人,一直顺从着别人。

“水利万物而不争”,掌握了顺从的主动权,你便是那上善的“水”。


二、不要做炫耀的蠢事

蛤蟆沉思了一会儿说:“除了顺从我父母的意愿之外,我还总是想要取悦他们。我不确定自己有没有成功过,但我记得很清楚,我想让他们对我满意,为我骄傲。”他又停下思索了一会儿,接着说:“也许这就是我变得爱炫耀的原因。他们对我的所作所为从没有满意过或被打动过,所以我就放任自己用浮夸和愚蠢的行为来博得他们的关注。会是这样吗,苍鹭?”

炫耀一定是为了博取关注,有时候没有可炫耀的资本,就会故意做些愚蠢的事博取关注。

青春期的孩子,时常做一些自残的行为,或许就是为了博取某人的关注,还有一点可能就是希望以此胁迫对方,顺从自己的要求。

高中卢老师说,“年轻不是炫耀的资本”,是啊,人都有渴望被关注的心理,但做这些愚蠢的行为,获得的只能是别人的“鄙夷”,和一句“瞧,那人真TM蠢”。

真要博取他人的关注,并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只有先自重,“重则自威”,然后苦练技能,哪怕不是专业技能,只要是你有人无,人有我优,你就能获取别人的关注与尊重。

专业技能想出类拔萃可能更难,同事间谁又比谁差了?掌握一门才艺,或许更能让你出众。有人曾说过,“让你站稳的是你的专业,让你出彩的多半是你的才艺”。

想要获取别人的关注,一定不要做炫耀的蠢事。


三、理解才是最大的支持

苍鹭紧紧注视着蛤蟆,他意识到,此时此刻,蛤蟆的声音和样子与说出的话完全吻合。蛤蟆看上去、听上去都那么悲伤,连他的情绪也明显像个极度悲伤的孩子。这种悲伤深深感染了苍鹭,他静静坐着,尽力走进蛤蟆的回忆,去体验蛤蟆的悲伤——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这便是所谓的“共情”。蛤蟆也感觉到了,这无声的支持和理解带给他直击灵魂的力量。

安慰别人,做好的办法不是讲一大通道理,而是默默地陪在身边,倾听他的诉求,给与精神上的支持。

妻曾与人发生矛盾,我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各自的对错,她很生气,认为我在批评她。

我很郁闷,“我明明是在帮你分析问题啊,没有批评你呀?以后……”

妻没让我说完,直接飞了一个白眼。

后来明白,妻需要的不是帮她分析对错,而是需要我的理解与支持。后来再有此类事情,我先是和她站在一起,肯定她对的地方,倾听她的话语。她很诧异,为什么我不批评她了?我默默一笑,说你是对的呀!两人相视一笑,没有了争吵。


四、成长的本质是打破依赖关系

“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我就是一个过于依赖他人的人,因此一直没有真正长大。

父母是过了苦日子的人,就希望我不要吃苦。小时候经常说,“你什么事都不需要做,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了”。因而时常打着“写作业”的幌子,躲在房间发呆。很少独立做些事情,甚至独自外出和别人玩耍。

小时候做事少,长大了也一样。母亲总认为我是个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生怕哪一点做不好。

我心里是反感的,也一直在逃避这种关系。

自以为我跳出来了,可在内心深处,我依然是个依赖着他们的人。

但凡大一点的事,我都不能自己做主,直到最近,卖房子事件,父亲完全支持我,虽然亏了,但他说,“年轻,就要多吃点亏,摔点跤”,这才让我开始感受到,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担当。

工作中也是,以前有直属领导,凡事对与错,不需要我承担,我只要默默做事就行。现在需要我独当一面,凡事都需要自己做决定,虽然事情仍旧是那些事情,但要承担着事情成败的后果,整个脸压力大了许多。

“吃亏、摔跤、压力大”都是好事,“凡事杀不死我的,都将使我们更坚强”。


五、你现在看到的,就是他以后的样子

“我想,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你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其实非常明显。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能毁灭一生。

多少人,一直没有长大,也长不大了。

多希望更多的父母,能看到这本书,并留意到这段对话。

不要抱着“等孩子长大了就好了”的幻想,你现在看到的,就是他以后的样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