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之旅:鲜卑族简史

        —PIXIU小品文


      提起“鲜卑”民族,您好可能马上会想到游牧民族,想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想到金庸在武侠小说里讲到的段氏家族、慕容家族……然而,你知道鲜卑人起源于东北大兴安岭吗?知道隋文帝杨坚、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的身上都有鲜卑人的血统吗?鲜卑人大约存在了800年,他们是如何崛起壮大的,又是如何消亡的?他们的后人到了哪里?

      下面,让我们以一张鲜卑民族南迁线路图为开端,简要说说这个民族的历史故事。

      一、从东北走来

      1、嘎仙洞(大兴安岭的鲜卑山里)

      鲜卑人的祖先是东胡人,匈奴自称“胡”,位于匈奴东边的胡人就叫东胡。汉代时,东胡被匈奴击败,一部分退居到乌桓山,称为乌桓人。他们依附过袁绍,后来被曹操打败,融入其他民族,乌桓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另一部分则北迁至大兴安岭地区的鲜卑山,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了鲜卑人。他们过着打猎、捕鱼、穿貂皮、戴鹿帽、吃野物野菜的游猎生活。

      1980年,考古学家在嘎仙洞(今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发现了北魏时期的石刻祝文,证实了嘎仙洞就是《魏书·礼志》中所载的“先帝旧墟石室”,进一步确认了鲜卑的起源,即鲜卑人是地地道的东北人。

      后来,鲜卑部族发展壮大,加上遇到历史上的冰川期,东汉中期(约在公元100年左右)鲜卑第五代远祖率族人翻过大兴安岭,沿蒙古草原开始了不断南迁的历程。

      2、大泽(今呼伦湖一带)

      这是鲜卑人第一个迁居的地点。呼伦湖丰富的水资源和鱼虾为他们提供了食物来源,从此他们在呼伦贝尔草原开始了半渔半牧的生活,历6-7代人,生活了近200年。

      3、巴林左旗(赤峰东北)

      这是鲜卑人第二次迁居的停留节点,不是长居之地。巴林左旗位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的一个山间小平原上(西辽河平原的一部分),三面环山,丘陵遍布。 

      这里应该是一个风水宝地,因为后来的契丹就是在这里发祥和崛起的,建立大辽国,都城建在巴林左旗(辽上京)。契丹也是源于东胡系的民族。

      4、二兰虎沟(乌兰察布盟白音察干)

      东汉末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前者归顺汉室,北匈奴则西迁至阿尔泰山一带,蒙古草原出现空白,加上东汉末年群雄纷争,中原大乱,鲜卑各部见机会来了,开始大面积冲向蒙古草原。

      二兰虎沟地处阴山北麓,乌兰察布草原深处,属于鲜卑南迁途中的停留地。这里出土的古墓群,是鲜卑南迁匈奴故地的历史见证。

      后来,鲜卑出了一个大人物檀石槐,他整合蒙古高原的各个部族,建立了一个鲜卑大联盟,分成东部慕容家族、中部拓跋家族、西部吐谷浑等三大鲜卑,占据了匈奴故地,成为东汉末年北方最强大的势力。檀石槐的王庭位于弹汗山(今乌兰察布盟古商都县附近)。后来,拓跋氏从三部中胜出。

      这一时期,鲜卑族的势力范围已经很大,东起今天的吉林地区,西到哈萨克斯坦东部,南到长城,北到贝加尔湖一带。

      5、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

      公元258年,拓跋力微率部南下阴山,进入河套地区,定居于盛乐(汉代定襄郡的治所),这标志着拓跋鲜卑开始在阴山南麓定居和早期国家的建立。公元315年,拓跋猗卢在盛乐建立代国(北魏的前身),成为北魏早期政权的第一个都城。

      盛乐作为都城的历史长达140年,如今的和林格尔县建有盛乐博物馆,里面有完整的北魏史的专题介绍。

      6、平城(今山西大同)

      北魏的第二个都城。西晋末年,司马家族发生“八王之乱”,政权动荡。随后北边的五个游牧民族(南匈奴、新型鲜卑、羌、氐、羯)趁着中原内乱,开始南下中原,先后建立了前赵、后赵、前燕、后燕等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乱华”,西晋被迫迁至江南,建立东晋。拓跋珪为了争夺中原主动权,于398年把都城从盛乐迁至山西大同,号称北魏。北魏经过40多年的征战,逐一灭掉十六国,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135年的五胡乱华局面,成为北部中国的主人。

      与此同时,鲜卑人早先的家奴-柔然崛起,开始仿效自己的主子鲜卑,建立柔然汗国,称雄于漠北草原。为了抵御柔然的侵扰,北魏用了大约14年时间,沿阴山北麓建了许多军镇,其中以沃野、怀朔(今包头固阳县)、武川、抚冥(今四子王旗)、柔玄(今内蒙和兴县)、怀荒(今河北张北县)等六个军镇最为重要,史称“北魏六镇”,守边大将都是亲近的鲜卑贵族子弟。 

      此刻,他们作为北魏高高悬起的利剑与迎风飘扬的红旗,防护着北疆沿线。然而谁也没能想到,这利剑有一天会掉转矛头,刺向内部,北魏的红旗也最终为自己人撕碎倒下。这是后话,我们稍后会介绍。

      7、洛阳

      是北魏的第三个都城。公元494年(北魏统一北方55年后),孝文帝拓跋宏把都城由大同迁到了洛阳。他力倡改革,全面施行汉化政策(说汉话、学汉字、装汉装,改汉姓、鼓励通婚),把鲜卑人主动汉化,以正统王朝的身份治理中原。孝文帝的改革影响深远,极富前瞻性,不仅使北魏走向鼎盛,而且为后来隋唐统一全国乃至出现历史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回头看,鲜卑人从东汉中期(约公元100年左右)走出东北嘎仙洞,到最终在平成(大同)时代统一北方,大致经历了近400年。

      然而,迁都洛阳后,出现了内耗。皇家贵族子弟开始骄奢享乐起来,而远在北疆的六镇被忽略,地位大降,六镇子弟常年历风沙、经霜雪,却得不到封赏提拨,更是到不了中原皇权所在地。很快,他们就集体生了气,挥拳怒骂:“太不公平啦,我们在后方受苦受难,难道只是为了保着一批忘恩负义的家伙在洛阳花天酒地?”

      524年,六镇军民爆发大规模起义,紧接着河北农民起义爆发。在2年的平叛中,崛起了尔朱荣、高欢、宇文泰、李虎(李渊的爷爷)、杨忠(杨坚的父亲)等一大批地方武装势力。他们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其中有一半多是内蒙古武川人。一个小小的县城,后来诞生出8位皇帝,为什么?成为迷一样的话题。如果您对此也感兴趣,不妨去武川博物馆看看。

      六镇起义,让北魏政权受到沉重打击,濒临崩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北魏就此结束生命,它存世148年,传到第12代皇帝时,祖上的基业一分为二,相互敌对,这是北魏迁都洛阳仅仅40年后便出现的巨变。前人用100余年打下的江山,后面几十年就败尽了,真是“创业艰难百战多,守成懈怠一朝空”!

      故事并没有结束,后面更加精彩。

      二、从高欢到宇文泰

      六镇起义被镇压后,权臣高欢(鲜卑化汉人,生于今包头固阳县,祖籍河北)主宰了北魏朝政,孝武帝(元修)受不了折磨,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马上另立新帝(元善见),把都城从洛阳迁至邺城,改国号为东魏,自己却在旧都洛阳遥控着朝政,挥斥方酋。

      宇文泰呢?迎来了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孝武帝(元修)逃到长安后,宇文泰(鲜卑族,武川人)因救驾有功而被马上封为宰相,继而又升为太师,成为西魏政权的实际控制人。几个月后,宇文泰便毒死孝武皇帝,重立新帝,改国号为西魏。

    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东魏大(继承了北魏上百年的家底,又处于华北平原腹地),西魏小(旱地居多),前者占优,所以高欢一心想吃掉宇文泰的西魏。

      就这样,高欢和宇文泰这一对年轻时曾一起摸爬滚打、亲如兄弟、期望有一天能出人头地的旧友、同僚,开始分道扬镳,势不两立,打打杀杀若干年。

      《敕勒歌》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公元546年,高欢率兵10万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久攻不下。最后在折兵7万返回晋阳途中,为了振军心,高欢让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激发将士们对故土的怀念之情,从而军心大振。从这个角度看,《敕勒歌》不单单是一首民歌,更是一首鼓舞士气的战歌。遥想,将士们唱的时候一定是一边退走,一边流泪,发下了同仇敌慨、此仇必报的誓言。

      如果说高欢和宇文泰频繁对打,真正目的是给自己打天下,那么此刻的他们还有点羞羞答答,没敢公开簒位,而是拉了一层垂帘幕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遮羞布,毕竟人家拓跋家族还是你的恩人,但他们的子嗣后辈可不管这一套。

      高欢52岁去世后,他的大儿子天天琢磨着如何取代东魏皇帝,自己称孤,不想他醉酒后被家奴刺死。他的弟弟高洋接过兄长的遗愿,于550年动手废掉东魏孝静帝,自己坐在了皇帝宝座上,改东魏为北齐,都城仍在邺城。从此,高氏后人开启了六代皇帝个个嗜酒、淫乱、杀人如麻的神经病王朝(有研究认为高欢家族有神经病基因),直到28年后北齐被北周灭掉。北周就是宇文泰的后人所建。

      宇文泰50岁死去后,他的儿子宇文觉于557年废掉西魏恭帝,正式称帝,号称北周,继续以长安为都,然后开彊拓土,基本统一了北方。

      北周立国24年后(581年),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大司马杨坚把年仅9岁的北周静帝推下皇位,逼他禅让,杨坚在静帝的一再禅让下谦虚地称了帝,改国号为隋,成为隋文帝。他就是历史上继秦始皇、汉高祖刘邦之后,一统天下,结束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状态,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第三位风云皇帝。

      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为主体的鲜卑国家也就不复存在。到唐朝时,鲜卑这个延续了800多年的称呼,也消声匿迹。

      历史就是一部打打杀杀的杀伐史,胜者为王败者寇。历史也是滚滚向前的车轮,只会义无反顾地前行,碾压掉一切试图阻挡它的东西,很无情也很冷漠。

      三、鲜卑后人去了哪里

      1、融入汉族。鲜卑族在北魏时期逐渐汉化、通婚,许多族人融入了中原汉族。

      2、 融入蒙古族。生活在蒙古高原上鲜卑后人,成为蒙古族的一部分。

      3、留在东北地区的,融合其他民族,形成了现代的满族等。

      4、形成土族。慕容鲜卑的一支在西北建立过吐谷浑,形成了今天的土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